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民俗文化
石门槛徐氏儿科
徐氏儿科,原籍绍兴县柯桥州山乡项里村,迄今已有十四代。初时,徐氏以农为业,兼操治惊、挑痧服务乡邻,临床经验日积月累,逐代相传,渐而弃农从医,名闻山阴、会稽二县。第六代世医,年仅弱冠即精通医理,求诊者风…
绍兴古桥名传说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越国。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
女吊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女吊》中,描写了被逼良为娼的女子玉芙蓉,饱经人间折磨,悬梁自尽后,冤魂未散而发出的悲愤控诉。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带0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是绍剧和目连戏的一出,…
绍兴端午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或重五。绍兴、新昌等县每于端午之前,家家姑娘剪取小块绸缎,精心绣制“香袋”。其形状略如荷花、菱角、鸡心之类,十分精巧可爱。至端午日,即将香粉、-盛入其中,悬于胸前,谓之“挂香袋”…
兰亭修禊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约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当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兰渚山麓的溪流两侧依次列坐,将酒觞置于清流…
脚划船俗
绍兴水乡有小船,又称脚划船、躅桨船。船体小巧,不用摇橹、撑篙,只须以手划楫为舵,用脚“躅”桨行进。有时为提高行船速度,则于船头加一支扳桨,一船夫面向船尾扳桨,另一船夫于船尾划楫、躅桨。2006年6月,…
上虞剪纸
上虞剪纸,历史悠久,唐宋时已盛行,特别是作为绣花剪纸母本图样,绣花剪纸就与鞋帽服饰以及各种绣品物件结下不懈之缘。由于绣花剪纸作品难以保存,所以历史年代很难考证。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立春日郊行》诗,记述了…
绍兴方言
绍兴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广义的绍兴方言包括绍兴市所辖5县1区及其临近地区的方言;狭义的绍兴方言则仅指绍兴县“东头埭”土语。东头埭与西头埭相对,前者为旧会稽县属地,后者为旧山阴县属地。绍兴城区所…
绍兴翻九楼
翻九楼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杂技,孟姜戏演出的一项主要内容。旧时绍兴竹田头一带有人专操此业,常受上虞孟姜班、长安文锦乡班等戏班聘用。孟姜戏搬演孟姜女千里寻夫故事,以求超度亡魂。其戏班称孟姜班,成员大都为道…
堕民习俗
堕民又称“怯邻户”,明代称“丐户”,后世称为“堕民”。在浙江绍兴及属县亦称“丐户”或“乐户”。元明清时,浙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平民。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不得与一般平民削籍和通婚,…
绍兴古戏台建筑艺术
绍兴古戏台的产生、发展与绍兴戏曲的孕育、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明朝以来,戏曲转入发展和繁荣时期,绍兴古戏台也相继出现。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就记载有绍兴陶堰司徒庙中古戏台演出社戏的场…
调无常
“调无常”者。无常有黑白之分,白无常戴白帽,穿白袍,摇破芭蕉扇;黑无常戴黑帽,穿黑袍,持铁索;另有男青年所扮“无常嫂”,戴钗着裙,手执红罗帕,与黑白无常调笑。尚有一小孩扮演小无常“阿领”。“调无常”仅…
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
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先秦、两汉史料记载:越国矿产资源丰富,民间冶炼业发达,境内的铜、锡、金、银、铁等矿产已大多被开发利用,为银饰品制作技艺在古越绍兴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据史料记载,吴…
乌毡帽制作技艺
乌毡帽是水乡绍兴传统的特色生活用品之一。乌毡帽外观简朴,形似黑锅,戴时摺起一半帽沿成倒畚斗形,民间戏称“畚斗帽”。乌毡帽是古代绍兴人从外地学来的。明朝文学家张岱(山阴人)在《夜航船》一书中说:“秦汉始…
绍兴石宕采凿技艺
绍兴的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越国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汉代发展成一个象模象样的特殊行业,为古城市政建设与构筑家庭院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建筑材料,也千锤百炼出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绍兴是水乡,也是…
走遍绍兴
浙江省特产
上虞特产
嵊州特产
柯桥区特产
越城区特产
诸暨特产
新昌特产
绍兴美食小吃
绍兴老字号
绍兴民俗文化
绍兴十大特产
绍兴全部特产
绍兴地理标志产品
绍兴旅游景点
绍兴十大景点
绍兴地名网
绍兴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