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宿州市特产
宿州市民俗文化
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
花鼓戏(宿州市)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淮北花鼓戏源于明初,50年代初期,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达百余家。淮北花鼓戏主要曲调有宿州调、…
渔鼓道情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
砀山唢呐
砀山唢呐是流传于安徽省砀山县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形式,属安徽省级非物质遗产。是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会、舞蹈、社火、节庆等的必配乐器,更是各种剧种、戏曲、舞蹈、乐队不可缺少领奏乐器之一。…
埇桥马戏
马戏是集动物的驯化、表演以及杂技魔术为一体的综合类民间艺术。具有惊、奇、险和幽默诙谐的艺术特点。在明末清初,宿州埇桥区蒿沟乡一带农民就盛行杂技和民间曲艺表演。清朝末年,演出已具相当规模。在20世纪20…
灵璧钟馗画
灵璧素有“钟馗画之乡”声誉。该县钟馗画既保留了传统钟馗画之精髓,又善创新,赋予钟馗画当代之多姿多彩形式与内容。因此,在今日仍受广大群众的青睐。 灵璧钟馗画源于宋、盛于明清。清人齐周华在《名山藏画…
砀山四平调
砀山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是优秀稀有的地方剧种,由“砀山花鼓”演变而成。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数百公里。据《辞海》第759页“四平调”词条:地方剧种《四平调》是“1931年在砀山…
萧县坠子戏
坠子戏亦称“曲艺剧”,是安徽的稀有剧种。20世纪40年代初起源于宿州萧县,流行于皖、豫、苏、鲁的接壤地区。它是以民间说唱的单口坠子为基础,经过“大扬琴”、“道情班”和“曲艺剧”发展而成。坠子戏以其主奏…
灵璧菠林喇叭
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最北部的灵璧尹集菠林村的,已故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民间乐班所创造的唢呐演奏艺术。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到现在,已传承家族七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目前,周姓…
灵璧皮影戏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垓下古战场,汴河流域地,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皮影戏是众多民间艺术之中一朵鲜活、靓丽的奇葩。灵璧皮影戏是用经过化学处理过的牛皮或驴皮通过雕镂而成为剔透玲珑的皮影人物,并因类施彩…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乐石砚产于宿州市。以乐石制砚始于南唐,兴盛于宋代,历来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青睐。宋徽宗在一乐石砚上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大书法家苏轼曾珍藏两方瓦形玉蓉乐石砚其铭曰:“金声玉振,世垂于珍”。…
淮北梆子戏(宿州市)
淮北梆子,又称“梆子戏”。是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关于它的起源大致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西、陕西梆子流传到淮北地区后,唱腔受安…
萧县农民画
萧县民间书画艺术,有别于陕西户县和上海金山农民画,它是以中国画水墨写意著称于世的。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东北距徐州仅23公里。春秋时称萧国,为宋附庸。秦置县至今,历史上隶属于江苏省,1955年划归安徽…
砀山兰花印染技艺
砀山兰花印染制作技艺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其印染制作技艺的传人,主要为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振兴新村胡屯村人。清朝末期,胡屯村人胡安清继承祖业,开设了一个小染坊。当时蓝印花布在国内很盛行,因为卖花版的很少,刻…
萧县伏羊宴习俗
在徐淮一带,以羊肉闻名遐迩的,当数萧县。萧县羊肉享有盛名已达300多年,主要因为萧县羊肉在烹调技术上具有独到之处,仅以烩汤而言,可称鲜美可口,别具风味;至于其它炖、烧、爆、炒等26种菜肴全部以羊肉及内…
走遍宿州市
安徽省特产
萧县特产
砀山特产
埇桥区特产
灵璧特产
泗县特产
宿州市美食小吃
宿州市民俗文化
宿州市十大特产
宿州市全部特产
宿州市地理标志产品
宿州市旅游景点
宿州市十大景点
宿州市地名网
宿州市名人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