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阜阳市特产
阜阳市民俗文化
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等二十多个县、市地区。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
肘阁抬阁(淮南市寿县)
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相传早于明代就有,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抬阁是由2—8人抬着一些固定在铁支架上,穿着戏服的小演员,按照规定的角色表演一些动作。肘阁从抬阁演…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界首彩陶源于唐代,是淮北手工艺的精华。1999年,淮北柳孜运河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为当时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
嗨子戏
嗨子戏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致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嗨剧形成初期,艺人采取“围鼓坐唱”形式,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花腔小调”。表演简单朴实。20世纪50年代初期,阜南嗨剧团成立,挖掘整理…
肘阁抬阁(阜阳市临泉县)
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相传早于明代就有,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抬阁是由2—8人抬着一些固定在铁支架上,穿着戏服的小演员,按照规定的角色表演一些动作。肘阁从抬阁演…
淮河柳编工艺(黄岗柳编)
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今上溯历史达500多年。相传北宋岳飞的副将刘琦命百姓编筐,令将士在黄岗西抬土筑台,庆贺败金兀术胜利,此台史称“贺胜台”。每逢重大的民俗节日,当地人以柳条扎龙舞凤,以示吉祥…
淮北梆子戏(阜阳市)
淮北梆子,又称“梆子戏”。是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关于它的起源大致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西、陕西梆子流传到淮北地区后,唱腔受安…
杜氏刻铜艺术
杜氏刻铜艺术是以白铜、黄铜为主要材料,使用杜氏自制刻刀,通过选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工序在铜材平面镌刻成图的手工艺技法。其刻铜工艺上借鉴、吸收了传统竹刻、镶刻、篆刻的技法,主要雕刻器物有墨盒…
界首书会
清嘉庆年间,界首市任寨乡的苗湖村唱坠子翁的艺人苗本林,发起了苗湖说唱会,当时参加演唱艺人有苗湖村三人,邻村五人。1939年,第六代传人苗元普为纪念第一代发起人苗本林165周年诞辰,把闰年的农历六月六定…
太和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创始人张守本,生于1849年,自幼习武,有一身过硬武功,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日,聚集一帮武术爱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发明了原始简单的…
淮河琴书(阜阳市阜南县)
琴书传入我省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纯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流入的地区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路:一路是由河南永城县老艺人邵元振传入,代表性传…
界首渔鼓
界首渔鼓,又称道筒子或坠子嗡,行话为“溜兰条儿”,源于明代叙事性道情。后由道士以道教为演说题材,到民间传道时流传至界首,约有四百多年历史。界首渔鼓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
民间杂技马戏(阜阳市临泉县)
杂技,古称百戏,属于散乐。临泉历史悠久,五十年代出土的文物——西汉陶器、陶楼(系演出设施),楼上有演出杂技节目的表现,间接证明了汉代时临泉即存在杂技活动。口碑相传,明代中期,曾有一班艺人在临泉的杨桥、…
淮河锣鼓
淮河锣鼓是流行在颖上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
阜阳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剪花、铰花子等,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乡土艺术。阜阳位于淮河中游,属黄淮流域的中原文化。阜阳剪纸的艺术风格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玲珑剔透,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稚拙、自然朴实,…
走遍阜阳市
安徽省特产
临泉特产
颍州区特产
颍上特产
颍东区特产
界首特产
阜南特产
太和特产
颍泉特产
阜阳市美食小吃
阜阳市民俗文化
阜阳市十大特产
阜阳市全部特产
阜阳市地理标志产品
阜阳市旅游景点
阜阳市十大景点
阜阳市地名网
阜阳市名人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