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特产
莆田民俗文化
涵江车鼓
涵江车鼓,原名“镲锣鼓”,是涵江特有的民间打击乐。传说从宋代“菩萨乞草”开始,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孩打锣击鼓乞柴草为菩萨烘脚起烙,预示来年生活更红火。它由直径近1米的牛皮鼓、数十对直径0.5米的大钹、数…
黄石登瀛高跷
黄石镇登瀛是莆田高跷的发源地,登瀛高跷可溯源至唐明皇的宫廷教坊歌舞,至今有千余年历史。宋元时期的大量人口迁入以及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促成了登瀛高跷的成熟,兴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登瀛高跷经历代传承…
莆田铜雕技艺
莆田铜雕技艺()莆田传统铸铜工艺源于远古时代,兴于宋,盛于明清,长期以来,薪火相传。在商周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各寺院庵堂的佛像、神像和菩萨像的传统铸造广泛采用大型铜铸品。官家、富贾的建筑饰件也广…
麟山宫皂隶舞
仙游县枫亭镇“麟山宫皂隶舞”是始于清道光十几年间(1839年)民间舞蹈。“麟山宫皂隶舞”主要活动在枫亭镇北部区域,麟山宫由秀郊、东鼎、东林、荷珠、沧溪、霞安等38个自然村共同组建,祀奉宋代名将杨五郎(…
梧塘黄氏纸扎
梧塘黄氏纸扎流传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自清道光年间黄玉贤开始,传承至今已逾六代,有100多年的历史。纸扎在民间有扎作、糊纸、扎纸、像生、扎罩纸、彩糊等称谓,是融合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
九鲤湖祈梦习俗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的群山丛中,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成仙,乘骑湖中九条赤鲤升天而去,九鲤湖因此得名。九鲤湖祈梦习俗,俗称“乞梦”,雅名“卧游”,始于唐代,兴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古往今来无数游客…
蒲洋神佛泥塑造像传统技艺
荔城区蒲洋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发源于宋代。其技艺特点为保持古老的传统精华,工序规范,造型神态栩栩如生,实属民间工艺美术之上乘技法。特别是其泥塑技艺之精到,泥塑小样广泛应用于大型的石雕、铜雕、木雕工艺,成…
延宁宫妈祖蔗塔传统制作工艺
延宁宫妈祖蔗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莆田盛产甘蔗,民俗中常用甘蔗为神灵供品。早年延宁宫用三、四根甘蔗扎捆为供品,后发展为轧节相叠排在菓盒之上。清代中期发展为轧小蔗节搭叠为灯塔。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顶三部…
莆田神佛泥塑
莆田1泥塑主要分布于莆田市黄石镇,其发源于汉武帝时期。汉永定二年(558),随着金仙庵(后改名为金仙寺、广化寺)的修建,泥塑菩萨的技艺在此时传入莆田黄石。经宋、元、明时期的发展,黄石泥塑师匠的泥塑菩萨…
仙游度尾鼓吹乐
仙游度尾鼓吹乐是中国音乐史上较为古老的乐种之一。起源于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历代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民间古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
闽台送王船习俗
“送王船”是流行于闽台沿海渔港渔村的民间习俗,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原生态形式。“送王船”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
仙游青靛提炼技艺
青黛是一味应用时间长达千年以上、疗效显著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抗菌消炎等功效,已制成上百种不同剂型的中成药。仙游建青黛是用产自仙游县境内海拔在300~500米地区的药用植物马蓝的叶或茎叶,…
文峰宫妈祖诵经
妈祖经,亦称妈祖平安经,敇封天上圣母真经。妈祖是美的象征,善的化身,德的体现。她的各类传说美丽动人,充满神奇色彩,表现了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慈、博爱、乐善好施的大爱精神。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普世性…
果馔盘盒制作技艺
荔城区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是指黄石镇后洋吴氏家传的特种技艺。清代乾隆初年,著名艺人吴贤制作的贴金透雕花篮被兴化知府选为贡品,至今还完好保存于故宫博物馆。从清代中叶起,后洋果馔盘盒技艺名播遐迩。其作品…
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
文峰天后宫是研究、传播妈祖信仰,弘扬妈祖文化的主要庙宇之一,位于荔城区文献东路繁华地带。其前身白湖顺济庙,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迄今853年。元至正年间(1354年),时地方官为朔…
走遍莆田
福建省特产
荔城区特产
仙游特产
涵江区特产
秀屿区特产
城厢区特产
莆田美食小吃
莆田民俗文化
莆田十大特产
莆田全部特产
莆田地理标志产品
莆田旅游景点
莆田十大景点
莆田地名网
莆田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