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特产
漳州民俗文化
漳州灯谜
漳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唐垂拱二年(686)设置郡治,已有一千三百余年,芗城区为漳州市一中心区,是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芗城区为中心,漳州灯谜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漳州灯谜发轫于民间的童谣谜…
棉花画
棉花画是漳州市弹棉师傅黄家声等人于1964年创造的一朵工艺新花,用脱脂棉花、桃胶、金丝棉等数十种原料,吸取传统的彩扎、浮雕、图画等工艺手法,创造出一幅幅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古代人物等造型生动,有立体感…
漳州太祖拳青龙阵
太祖拳历来有宋太祖拳与明太祖拳之分,其中宋太祖拳亦称赵太祖拳,托名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并有南派与北派之别。漳州太祖拳属南派风格的赵太祖拳,自明末清初传入,有登龙堂、习艺堂、武艺堂三个同派不同拳路的分支,…
诏安彩扎技艺
彩扎技艺是诏安县的传统民间工艺,源于清朝末年。清末彩扎技艺传承人林裕后在诏安县东关街创办有彩绸庄,其彩扎技艺不仅传承了清代民间工艺特色,而且吸收了历代名师、名匠的制作技艺精髓,同时还吸纳了广东潮汕一带…
诏安剪瓷雕工艺
剪瓷雕是我国南方,尤其是福建闽南、广东潮汕以及台湾所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这些地区的传统建筑,除了注重主体结构外,为了修饰与美化外观,往往会运用许多装饰的手法,诸如木雕、石雕、彩绘、泥塑、交趾陶、剪瓷雕…
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
漳州水仙花的栽培和雕刻自明景泰年间延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水仙花雕刻技艺,主要采用钢铁制成的刻刀、刻片、刻钳、刻剪、修叶刀、刻针等八种工具,经过花匠们雕刻的水仙花,造型逼真,千奇百怪,大体可分为兽型…
山重赛大猪祈丰年
传说漳州市长泰县山重村赛大猪的历史是从公元669年开始的,当时“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行军总管使”薛武惠奉命率军进驻山重,后定居繁衍于此。因其功名显赫,薛氏建祖祠时便设了五宪门,依民俗则可以摆生猪生羊祭…
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
云霄历史悠久,唐代名将陈政、陈元光父子在此设郡置县,传承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历代王朝褒封,后人为追缅其开漳业绩,建庙祭祀,奉为神明,尊为圣王而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节,当地民众一直用云霄开漳圣…
福建客家山歌
福建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漳州田螺坑及龙岩永定一带,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客家山歌以情歌为主,约占80%,还有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等,它继承了《诗经》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
四平锣鼓乐
四平锣鼓乐俗称粗锣鼓,源于古代的四平戏,十五世纪中叶从江西流经漳州南靖一带。清朝时,四平戏在南靖已十分盛行。它节奏感强,吹音曲调、锣鼓节拍与吹音旋律配合紧密,优美动听,且气氛热烈。既有本土乐曲芗剧曲调…
诏安铁枝戏
铁枝戏起源于唐、兴于宋,由纸影戏发展而成。艺人双手操纵三根铁枝上的木偶进行表演,其音乐以潮州调、外江调为主,内容与流行的四平腔、传奇相融合;主要角色行当为生、旦、净、末、丑、杂。诏安是铁枝戏的发源地,…
东山南音
南音,又称南曲,是历代积淀多元文化形成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源于两汉晋唐,盛行于闽南一带,其乐器始于汉唐,其乐曲始于隋唐古曲,具有自己的指法,工尺谱和闽南方言唱词,自成体系,演奏时,右为琵琶、三…
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
东山县铜钵村净山院妈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庙宇供奉的是玉二妈,“开漳圣王”陈元光第二女儿陈怀玉“怀柔夫人”。明末郑成功率领水师挥戈东征台湾驱逐荷夷时将净山院“怀柔夫人”神像请上船,祈求妈祖神灵的保驾护航…
东山金木雕技艺
东山金木雕生产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关帝庙时,由广东大埔县木雕匠人传入。当时的金木雕不仅广泛用于装饰庙宇殿阁中的梁柱、斗拱、神龛、屏风及各种佛、神像等,还作为香案、窗门、檐、床、柜、桌、椅的雕…
漳州哪吒鼓乐
漳州哪吒鼓乐是源自民间信仰的一种吟唱表演仪式,明代从道教圣地山西闾山传入漳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哪吒鼓乐与民间信俗仪式“踏火”相互配合,是古闽越族原生态巫术仪式与山西闾山道教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踏…
走遍漳州
福建省特产
平和特产
漳浦县特产
龙海区特产
长泰区特产
南靖特产
诏安县特产
东山特产
云霄特产
芗城区特产
龙文区特产
华安县特产
漳州美食小吃
漳州民俗文化
漳州十大特产
漳州全部特产
漳州地理标志产品
漳州旅游景点
漳州十大景点
漳州地名网
漳州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