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淄博特产
淄博民俗文化
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
五音戏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
鹧鸪戏
鹧鸪戏是山东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鹧鸪指的是一种鸟,其叫声婉转悠扬,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剧种,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亲家斗…
鲁派内画
内画(鲁派内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鲁派内画技艺最初由北京传入。清光绪年间,博山协顺庄的王凤诰在去北京做生意,得知京城艺人周乐元熟稔内画技艺,便多次拜会周乐元,希望…
聊斋俚曲
聊斋俚曲的流传地区主要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聊斋俚曲是清初大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
淄博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其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淄博地区从8000多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西周时,齐临淄城内已经设立制陶作坊。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开始生产瓷器,唐宋时期,制瓷技艺不断提高,瓷窑遍布各地,有名的瓷窑有寨里窑、磁村窑、博山窑。明清时期,博…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山东省淄博市的周村素以古商埠闻名天下,周村烧饼也同样享誉华夏。周村烧饼源于汉代,成于晚清。清光绪末年,周村聚合斋烧饼铺在吸收和改进胡饼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了薄、酥、香、脆的大酥烧饼——即今天的周村烧…
周村芯子
周村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周村芯子”是其中最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逢年过节,由儿童装扮剧中人物站立在几个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由人抬着行走,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周村芯子…
内画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淄博内画在全国享有盛名。艺术家们用特制的行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向作画,作画时,气收丹田之中,发力于手腕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所以被誉为奇特瑰丽富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
博山内画瓶
原称内画鼻烟壶,产于博山区。系在透明琉璃瓶内壁作画,故称内画。属珍贵工艺美术品。使用特殊工具,将竹签削尖使弯,制成构形竹笔,蘸以颜料,伸入瓶口于内壁上作画。瓶口狭窄,操作不易,且不能起稿、涂改,故非技…
踩寸子
踩寸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盛行于临淄。“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可以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踩寸子的…
元宵节(淄博花灯会)
元宵节赏花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淄博玉黛湖花灯艺术节也已走过了5个年头。通过花灯艺术节的持续举办,淄博花灯会得到延续并获得突破性发展,并且逐渐摸索到一条以会养灯的持续发展道路,淄博花灯从灯会筹备、灯组设…
阁子里芯子
阁子里芯子据传起源于明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创始人为王从让。据传王从让是受“奉阁”和“献牲”祭祀启发,逐渐形成。在民间节庆中一经演出,引起轰动,遂相延而下。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艺…
沂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走遍淄博
山东省特产
博山区特产
沂源县特产
临淄区特产
淄川区特产
桓台县特产
张店区特产
高青县特产
周村区特产
淄博美食小吃
淄博老字号
淄博民俗文化
淄博十大特产
淄博全部特产
淄博地理标志产品
淄博旅游景点
淄博十大景点
淄博地名网
淄博名人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