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
>
河池特产
河池民俗文化
南丹瑶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瑶族服饰在广西瑶族服饰中特色非常突出,分男装和女装。男装又分盛装和便衣,其服饰图案,鸡仔花是主要纹饰,均见于男女服装,体现出对鸡的崇敬。南丹瑶族男子便衣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胸前两侧…
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伶”和“谨”。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关于依饭节的来历,有两种传说。其一,…
毛南族肥套
“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其歌、舞、乐、…
壮族蚂虫另节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把青蛙称“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而得名。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女神。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虫另(虫字…
刘三姐歌谣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
白裤瑶糯过祝节
糯过祝亦称过小年,是白裤瑶最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一,白裤瑶群众都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恩祖先、祈求丰收、保佑平安。举办隆重的民俗风情表演,展示白裤瑶生活中的神秘文化,全寨人将与游客一道共庆盛大节日、同…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
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境内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与健康长寿有关的民俗活动就有十项之多。补粮习俗。这是孝道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补粮亦称添粮盘粮天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所谓粮,在壮族信俗观…
东兰“补粮”习俗
“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这个习俗认为,一个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她)们的“食粮”(意即寿限)有可能“断绝”,有必要由他(她)们的…
瑶族猴鼓舞
瑶族猴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是瑶家祖先带猴打仗,凯旋而归,为庆祝胜利,人猴共舞以此表达成功喜悦心情。该舞蹈一般由12~16人进行表演,四人打铜鼓,一人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区。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
东兰铜鼓舞
铜鼓舞流行于东兰县大同、三石等乡的壮族地区。多在节日、婚丧及其它祭祀活动中表演,该舞起源于宋代,内容为喜庆丰收,舞蹈语汇不多,支作精练,以铜鼓和皮鼓伴奏,舞者动作古朴粗犷,鼓声浑夺取雄壮,鼓点变化多端…
贺州瑶族服饰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贺州瑶族服饰分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仅头饰就分尖头、平头、包帕等三类七种。如,尖头又分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又…
乌洋神戏
乌洋神戏是源于汉代的奇特戏种,八百年前由四川遂宁传入广西东兰,扎根花香乡永安村。该戏主要是为当地民众还愿、祈求、祈祷等活动所表演,同时又极具艺术观赏性。乌洋神戏已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怀远供月习俗
用面粉制作刘三姐、阿牛哥,用螺蛳盖片制作蜈蚣,用凉薯做荷花灯,用瓜果、五谷制作宝塔……每年的中秋夜,宜州市怀远古镇每家都会摆出花样繁多的供月品,成为当地展示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历史悠久的怀远镇,民…
东兰蚂拐节
蚂拐节又叫“蛙波节”,也叫“蚂拐歌会”。是红水河畔壮民族的重要节日,犹以东兰县长江、金谷、隘洞、东兰等乡镇为盛。蚂拐是壮族先民崇厦的雨神,传说古时一个牙游的妇人,家住雷乱塘边,因嫌蚂拐日夜欢叫不得安睡…
走遍河池
广西特产
南丹特产
东兰县特产
宜州特产
环江县特产
凤山县特产
天峨县特产
巴马特产
罗城特产
都安特产
大化瑶族自治县特产
金城江区特产
河池美食小吃
河池民俗文化
河池十大特产
河池全部特产
河池地理标志产品
河池旅游景点
河池十大景点
河池地名网
河池名人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