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省
>
红河州特产
红河州民俗文化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
屏边苗族服饰
屏边苗族,自称有五个支系。有“青苗”、“花苗”、“黑苗”、“白苗”和“绿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屏边苗族妇女服装服饰改变很大,原来的老式服装服饰已基本不存留。上装仿“花苗”缝制改变不大,下装仿“青苗…
彝族烟盒舞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蒙自过桥米线”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方便、风味独特,为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品牌。蒙自传统过桥米线由米线、汤和配料三部分组成,集中原和边疆饮食文化之大成,多种味质不同的食物烹制在一起,形成营养…
哈尼四季生产调
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对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农耕经验的总结。哈尼四季生产调深刻地阐述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更替中的打埂、培育谷种、撒秧、插秧、打谷子、入仓等劳动全过程,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演唱…
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流传于云南省各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庆花山节。苗族花山节又称“采花山”,整个活动有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程序,每个程序都…
铓鼓舞
铓鼓舞,哈尼语称“虎堵补鲁搓”,以铓鼓为道具,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铓鼓舞流行于建水县境南部坡头、普雄两个乡,8个哈尼族村寨,是哈尼族祭祀寨神“昂玛”的重要组成之一。铓鼓舞古朴深沉,粗犷豪放…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属于汉族传统的金属制作工艺,为石屏县岳家湾村岳氏家族特创。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炉、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呈现出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韵味。传世文物有乌铜走…
哈尼哈吧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
四季生产调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
哈尼族服饰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广阔,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
阿细先基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口传创世史诗,发源并广泛流传于弥勒县西山地区的阿细人聚居地。阿细先基是彝族阿细人的“根谱”,也是阿细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体现了阿细人探寻自…
彝族祭龙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大仓满来小仓流”,这是彝族民间盛传的歌谣。3月12日,蒙自尼苏小镇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祭龙节如期举行,但今年统祭龙却不平凡响,格外引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游客欢聚一…
金平“红头瑶”服饰
瑶族据称是九黎三苗的后裔,分布在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云南的瑶族大约有21万,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此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金平、河口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及普…
走遍红河州
云南省特产
泸西县特产
建水县特产
屏边县特产
石屏县特产
红河县特产
元阳县特产
绿春县特产
蒙自市特产
弥勒特产
河口县特产
开远特产
金平县特产
个旧特产
红河州美食小吃
红河州民俗文化
红河州十大特产
红河州全部特产
红河州地理标志产品
红河州旅游景点
红河州十大景点
红河州地名网
红河州名人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