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安康特产
安康民俗文化
汉阴地蹦子
在汉阴,也有“二人转”,俗称地蹦子。它虽然流传广泛,安康、商洛各地均有,但以汉阴尤其王家河较为著名与活跃。地蹦子多于春节和正月十五“玩灯”时演出,常与龙灯、狮子、彩莲船等组成玩灯队走村串乡,向群众拜年…
汉阴八岔戏
汉阴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等。它是本地民间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合、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小戏。八岔除流行于汉阴外,还流行干安康市的汉滨、旬阳、白河等县区。起始由“打…
安康道情
安康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以演皮影戏为主,有地道风格。清咸丰、光绪年间极为兴盛,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音色独特而动人。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
陕南吃剖膛俗闻
陕南山区的山民们,不论谁家宰杀了肥猪或是猎获了较大的野物,便要请邻居相好来吃剖膛。这吃剖膛以肉为主,并无多少蔬菜搭配。只消磨上几升黄豆,做起大碗豆腐,洗净成筐洋芋,或焖或煮,弄一大锅,用几只大盆盛起,…
安康彩莲船
汉滨区古称金州,建国后设置为安康县,1988年撤县设市,2000年改市为区,隶属省辖安康市。汉滨区地处安康市中部,跨汉江两岸。东与旬阳县交界;南与平利、岚皋两县接壤;西与紫阳、汉阴交界;北与宁陕、镇安…
紫阳八怪
紫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自古以来就有“三宝”、“八怪”之说。紫阳的三宝指富硒茶、金钱桔和紫阳民歌;紫阳的八怪则有着很多的版本,较为完整的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流传于襄渝铁路建设者口中的“紫阳八怪”。八…
石泉县民间饮食文化
1、民间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无论婚、丧、嫁、娶、寿诞、节庆,石泉人在饮食上都十分讲究。平民百姓考证一个家庭主妇是否能干、贤惠,就看她腌腊肉、酿粮食酒、制作红豆腐、豆瓣酱、腌泡菜坛子等手艺。可…
陕南丈人节
洋人有“圣诞节”,“情人节”,国人有“端午节”、“中秋节”,近年又设立了“母亲节”、“老年节”、“教师节”等等。那么有没有一个专为丈人设立的节日呢陕南就有。这个流传已久的“丈人节”在农历的六月初六,届…
吃剖膛
陕南山区,秦巴之间的山民们,在这一方幽静的土地上,在满世界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却仍能保持一些千百年来形成的古朴的民风和习俗。“剖膛肉”就是其中一种。剖膛肉——听起来血淋淋的,事实上参与其中却能…
八岔戏
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岔口戏”,是流传在陕西省安康市的一个新创的汉族戏曲剧种。八岔戏是安康土生土长的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汇、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花鼓坐唱
陕南花鼓曲种是丑、旦二人以坐唱方式用陕南花鼓调演唱民间故事的地方曲种。在春节社火活动中则成为载歌载舞的歌舞形式;亦有搬上舞台后角色化的戏曲形式。作为唱腔音乐的陕南花鼓调,主要由汉江中上游的“上河调”和…
宁陕俗语
1、不钻刺架,不遭刺挂。2、闲事少管,免得伤脸。3、说媒担保,自寻烦恼。4、积德行善,双目不见。5、劈柴劈小头,问路问老头。6、出门弯个腰,进门有柴烧。7、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8、君子报仇,十年不…
走遍安康
陕西省特产
石泉县特产
旬阳县特产
紫阳县特产
汉阴县特产
白河县特产
宁陕县特产
汉滨区特产
镇坪县特产
平利县特产
岚皋县特产
安康美食小吃
安康民俗文化
安康十大特产
安康全部特产
安康地理标志产品
安康旅游景点
安康十大景点
安康地名网
安康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