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海省
>
海东市特产
海东市民俗文化
藏族婚宴十八说
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其表现形式是当地藏族婚礼祝词的十八道程序。婚宴十八说始终贯穿于婚礼之中,大多为说唱,都是即兴表演的,一般由十几人分阶段完成,最盛时…
土族婚礼
互助土族地区流传的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土族婚礼习俗是土族人民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载歌载舞活动中完成的,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婚俗分几个步骤,第…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
七里寺花儿会
七里寺峡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在这里举行的花儿会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
瞿昙寺花儿会
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据考证,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
土族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
拉仁布与吉门索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这部民间文学作品用生动的形象、深沉悲壮的语言及讲唱的形式记述了穷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
丹麻土族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1,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主要指“清蒸清烧四次清”传统酿造工艺,即原料清蒸、辅料清蒸,清糟发酵,清蒸流酒,并用花岗岩窖池发酵的四次清操作工艺。该工艺融合多个民族、多个地区的酿酒技术,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青…
土族轮子秋
轮子秋是土族先民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土族语称为“卜日热”,意为旋转,即转轮轮。轮子秋流行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多在农闲和喜庆节日举行。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先后用青龙和野…
财宝神
“财宝神”是产生、流传在河州地区汉族群众中的说唱艺术,是积石山汉族群众非常喜欢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情民俗。王沛先生在他的《河州说唱艺术》中描述到:“河州财宝神,以汉朝苏武出使匈奴时与猩猩婚配生…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举族东迁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其服装至今仍保留着中亚游牧民族的风格。撒拉族男子头戴黑、白色圆顶帽,身穿白汗衫,外套黑坎肩,腰系以黑红两色为主的布绸带,下身穿黑、蓝色大裆裤,脚穿布料鞋,寒…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最古老的服饰有“托欢”、“扭达”、“普斯尔”、“秀苏”、“恰绕”等。互助土族服饰具有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特征,其中凝聚着土族的民族精神,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
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俗流传于青海省乐都县岗沟镇的马家台、七里店、李家、水磨湾四个行政村。七里店有一座修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三官庙,据《西宁府志》记载,这座三官庙正名为赐福观,建观后即开始举办…
藏医药(尤阙疗法)
藏医药(尤阙疗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尤阙疗法包括治疗者、治疗物、治疗位三部分。治疗原理是根据人体经络、血管、肌肉…
走遍海东市
青海省特产
互助土族自治县特产
乐都县特产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特产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
平安区特产
化隆回族自治县特产
海东市美食小吃
海东市民俗文化
海东市十大特产
海东市全部特产
海东市地理标志产品
海东市旅游景点
海东市十大景点
海东市地名网
海东市名人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