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剪纸
亳州剪纸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亳州剪纸风格纯朴明朗,工巧纤细,优美多变,刚柔相济,装饰性强又富有乡土气息,早在宋代已很流行。但体裁仅局限于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多用作窗花、喜花、兜肚花、鞋样等。建国后,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受到重视。1955年,省出版的《阜阳剪纸集》收录了亳县吕凤毛、陈孝儒的作品20多幅。为了提高剪纸艺术质量,1959年,县文联推荐吕凤毛去阜阳等地学习。后来他发掘和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剪纸作品,被省美术协会吸收为会员。1977年,吕凤毛重返艺坛,青年农民王炳华也崭露头角,其作品先后在合肥、上海展出。1978年7月,阜阳剪纸在北京展出,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座谈会,邀请吕凤毛、五炳华、王进铨、颜语出席会议。会议评出的优秀作品有亳县的《月桂飘香》、《花篮》、《狮子》、《假日之夜》、《两只孔雀》、《宝玉与黛玉》、《福寿图》、《四季喜寿屏》等。1980年以后,随着外事往来的增多,亳县剪纸作品作为礼物赠给澳大利亚、新加坡、西德、法国等国家,很受欢迎。1984年,美国一次就购买了30多个品种7000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