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八角鼓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
这里就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位于鲁中腹地。总面积682平方公里,人口48万。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名弇中。周末得名颜神,宋初已成重镇。金称之为颜神店,元称之为颜神镇。1734年(清雍正12年)始建县制,取名博山。因煤、陶、琉璃业兴盛,地扼齐鲁要冲,故称“鲁中重镇”。被世人誉为“陶琉之乡”,200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博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博山人杰地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多少年来,博山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绽放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花。
博山八角鼓,就是独具地域特色、光彩夺目的一枝。
博山八角鼓源于北京单弦,清朝末年,传入颜神镇(今博山城)当时流传于西寨、山头一带。它采用博山方言,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民间小调,演变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曲艺曲种。传统曲目,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生活趣谈。博山八角鼓的音乐为联曲体,常用的曲牌有“四句乐”、“西柳”、“剪剪花”、“罗江怨”、“一串铃”、“双高”、“蒲露霞”、“锯缸”、“南锣”、“小快板”等。流传于民间曲牌有三十多个,目前有记载的曲牌二十多个,其曲牌的应用视曲目内容而定,曲牌联接也无固定程序,但开头必须是“四句乐”,结尾当为“一串铃”,其伴奏最早时用三弦八角鼓为主。后来又增加了扬琴、二胡、坠琴等。过去博山窑工和炉工们在演唱时也常把盘、碟、盅、碗做为敲击乐器。
“博山八角鼓”的演唱形式比较自由,最初是炉工窑匠们席地而坐演唱。解放后,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整理加工改为坐唱。1960年马祥、马一民老师对博山八角鼓进行过挖掘整理;1981年闫水村对“八角鼓”的曲牌进行了细致的挖掘和整理;1983年,丁荣茂、钱景龙、李桐对整个曲牌进行挖掘整理。近年来博山区老文艺工作者吴骏瀛同志创作的一些作品从内容要求出发改为站唱,增加了表演活动广度,使博山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曲艺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近二十年来,博山八角鼓的创作和演出在山东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等女婿》、《灯中情》、《雨中情》、《故乡情》、《农民乐》、《请客人》等曲目,参加全国说说唱唱曲艺大赛等获创作一等奖,首届中国《曲艺》奖文学奖优秀奖,参加山东省曲艺大赛获创作、导演、表演、伴奏四个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多次获淄博市的文艺汇演一等奖。博山八角鼓的编创演出人曾代表淄博市到省里汇报演出,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博山八角鼓的许多曲目,被中央、省、市、区电台、电视台录制专题节目播放。
博山八角鼓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曲种,是曲艺艺术园地中的一支奇葩。
艺术价值。博山八角鼓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曲种,它的说唱形式新颖别致,曲牌优美动听,雅俗共赏,易学易记,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博山八角鼓经过许多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已形成了完整的音乐联体,创作出了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好作品。
濒危状况。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的浮躁心态,博山八角鼓的创作及演唱,表演人才缺乏,普及性差,在今后的传承过程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保护和传承博山八角鼓,博山区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一是成立专门研究会,对博山八角鼓进行全面组织、研究、协调实施;二是调派充实创作力量,组织有关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进行创作;三是建立区文化馆为中心的创作、演出队伍,积极培养青年演员,创作和演出更多更好的博山八角鼓曲目;四是保证资金的落实,为博山八角鼓的创作、演出和普及,提供保障。通过以上措施,使博山八角鼓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之花,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