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碉楼是藏族最具有特色的住宅形式,藏式碉楼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年代久远,是藏族先民息止之所,还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2008年,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说的“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
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就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碉楼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楼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楼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为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体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
乡间和山区的碉楼,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高级的住宅,则要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设置一层或数层高的敞廊,封闭的碉房,开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