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窝制作技艺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理塘、九龙等藏区首屈一指的灵丹妙药。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同窝村马尔组的梦窝地以生产传统医药“擦窝”而享誉藏区,历史上当地居民都要上缴“擦窝”税,四面八方到这里交易、买购“擦窝”的人数以千计。它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谋生手段。“擦窝”制作以其悠久的传承历史,灿烂的传承文化成为木里藏区藏族文化长廊中的一枚瑰宝。
【产生年代】
唐央乡的“擦窝”制作现有传承人次仁拉姆(45岁)介绍:她的祖辈们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人们生活极其困难,在梦窝地叫柯阿扎的地方有一股天然硝水,有一天夜里,一个山神投梦给族长,你们如果想过上幸福生活,就去砍99驮柴,99驮松明,并请高僧作法,然后用柯阿扎的硝水熬七七四十九天,得到的东西能让全族过上幸福生活。但切记不能让硝水变脏(污)。(据她说,这硝水很神奇,每年请一名1在此烧香念经,硝水就大一些,如有不干净的东西来到这出硝水的山上,硝水就会干很久)族长听后便按神的指示去做,据说是会熬出盐的。不料,到六六三十天时,有一名不懂事的妇女将裙子拿去在硝水出口处洗,硝水突然干枯,盐未熬出,锅底剩一些残渣,就是现在的擦窝。这些残渣也很神奇,能治愈病痛,因此百姓们就年年熬制擦窝,有的用作不适之需,有的则用去换些盐,粮,维持生计。据当地老人讲,擦窝制作是当地人祖祖辈辈都必须学会的一门手艺,他小时候听爷爷说过,从我们这族人到这里生活,就有了熬制擦窝的技艺,算起来,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仁青拉姆告诉我们,她家制作擦窝是当地很有名的,从她祖师到她这一代能清楚知道的现已是七代人了。制作擦窝其实很简单,也不分男女,只是看人的运气,有的人熬制始终不能凝固成成品,有的人熬制却很容易成形且数量较多。因此,每次熬制以前必须在家里烧香叩拜,家景好的还请1到现场颂经,熬制时主人还须不停地颂唱麻尼歌,一是祈祷熬制成的擦窝能医治百病,消灾减难。二是祈求能熬制出上好的擦窝。
从这些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擦窝制作在历史上对当地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今医疗水平如此先进的时代,老百姓仍然坚持从事这门技艺,这不仅是它的实用价值驱使,也是人们对古老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记忆。
【分布区域】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同窝村马尔组.属高山地带,东接博窝乡,西抵东朗乡,北靠甘孜州理塘县,南临本县东孜乡。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该乡地域面积1251.9平方公里。人口4227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5亩,草原、林地220多亩。擦窝主要分布于木里县唐央乡、麦日乡、麦地龙乡桃坝乡、屋脚等有天然硝水的地区。
【基本内容】
制作擦窝过程无需复杂的工序。主要是准备柴火和大锅。一般情况下,熬制一个星期才能出一锅,而熬出的制品数量也是相当有限。100斤硝水只能熬出一个2两左右的饼。因此准备足够多的柴是第一要务,然后支一个灶,将一口直为1米左右的大锅放于灶上,架好柴,在硝水出口处烧香,颂吉祥经,然后用瓢舀水,用桶提去倒入大锅中,生火熬制。待水沸腾蒸发一部分时又加入新鲜硝水,这样反复上百次直到锅底水渐渐粘稠,不再加水,然后用小火熬,直到锅中只剩下灰白色的如豆腐状的凝固体,便息火,将凝固体揉成大小适中的小饼。一次熬制大约需要1周时间,前后加在锅中的水大约是600斤左右,最后熬制出大约一斤左右的饼,再将饼按2两一个分成若干个即成。在熬制的过程中,最好是一次性不断火熬制,但许多时候都间断性熬制。
【基本特征】
擦窝制作技艺勿需复杂工序来完成,只需一定时间的练习,掌握好火候,都能做到。整个制作过程只需要一口大锅、一把瓢、一个桶,足够的柴,不需要先进的加工手段,就地取材,无需专门场地用几块大石头支一灶即可,也不需要辅助工具及设备,一个人独立完成,只是所需花费较多时间,成品色泽好,药效奇特,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基本价值】
纯天然的矿物水熬制成,可称绿色药物,也是中华医学中的一枝奇葩。
如今它是否能展示木里地方文化特色,是否能如过去一样造福百姓,就得靠大家去保护,去开发,让擦窝真正体现它的唐央梦窝的擦窝在整个木里及稻城、理塘、九龙等地有它较强的日常生活实用价值,在过去由于交通闭塞,人们生病只能靠身体自身抵抗力和利用巫术治病的年代,擦窝成了百病神药,实质上它没有那么大的神通。只是有解毒、治胃痛的作用,可在无药的年代,它的使用价值远远高于自身价值。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及周边各族群众的青睐。它在藏区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科学角度看,有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