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 > 海宁

车水号子

车水号子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车水号子为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车水号子又名“哈头歌”,是流传于海宁一带的劳动号子。在经年累月的传唱过程中,它从一问一答式的呼喊演唱方式逐渐演变为拖腔和帮唱的演唱方式—哈头曲。到了20世纪40年代,又经海宁湖塘农民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我们听到的比较完整的劳动歌谣—哈头歌。

以前农民种田靠人力车水灌溉。车水是大型的集体劳动,单家独户难以胜任,故当地农民采用自愿换工的办法来进行。换工必须计算劳动数额,即水车运转次数。其办法是在车、轴轮上各做一个记号,当运转至两记号相合处计为一哈。车水时,逢哈即唱,一问一答,一人唱众人和。这种车水劳动时所唱的号子便称为“哈头歌”。哈头歌曲调高亢、明亮,数里之外都能听见。车水者可以通过演唱来统一步调,调节劳动强度,愉悦身心。

哈头歌开始时只有一种呼喊性的问答,约在20世纪30年代,呼喊形成拖腔,40年代后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对唱形式。其特征是:两声部重唱,领唱者从高音区的自由延长中跌宕下来,加上和唱者侵入前句的形式,使重唱首尾相叠,农民称之为“头咬尾巴”,以此产生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音乐效果。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田间车水灌溉这一劳作场面逐渐消失,车水号子的传承面临困难。传承人周喜康(1930年出生)、谢金田(已故)等人将其发展成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

周喜康于20世纪40年代从长辈那里学会了哈头歌,50年代与青年农民谢金田等一起将车水号子搬上舞台。1955年,两人被浙江民间歌舞团吸收为民歌演员,1956年后回海宁县乡镇工作。20世纪90年代,海宁湖塘文化站挑选了八名爱好文艺的青年组成表演队,由周喜康进行指导,传授技艺。后表演队扩大到十二人,在海宁市农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获得好评。2005年10月,车水号子在浙江省第二届乡镇文艺会演中获得二等奖。

车水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文/嘉兴市图书馆 图/张觉民

推荐海宁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号子也感兴趣:
海宁导航

下一篇:南湖采菱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