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 > 荔城区

东华闰五搭桥亭

东华闰五搭桥亭
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华闰五搭桥亭为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华闰五搭桥亭习俗源于明代,历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间至今延续四百余年。一江亭阁,十里华灯的桥亭、水架别具一格,独特新颍,并与龙舟竞渡、十音八乐、车鼓、书画展、高跷表演及莆仙戏等民间民俗活动融为一体。闰五间隔有八年、十一年、十九年一次,依照古例,每逢闰五,开展该项民俗活动。活动期间,观者如潮,欢声雷动。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沿袭古制,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2013年4月,《东华闰五搭桥亭》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

东华搭桥亭的习俗源于明代,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犯莆田,烧杀抢掠,残杀无辜民众五万余人,受害民众暴尸原野,血染沟水为赤。进而瘟疫流行,天灾1,民众遭遇前所未有的“坏光景”。倭寇盘锯林墩,近在咫尺的东华民众为保卫家园与倭寇作了殊死的斗争,至今保留在东华的抗倭殉难英雄“锄头边”的东镇祠。(东镇祠系三一教主亲传弟子林贞明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创建的,主祀教主林龙江及林贞明先生,配祀抗倭英雄“锄头边”)。爱国将领戚继光奉命抗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至四十二年四月,戚家军两度入莆,长途奔袭,林墩倭巢覆灭,分路追击,残余倭寇俯首,妖氛扫尽,其功巍巍。

倭患始平,民众感戚公恩德,除了建戚公祠,以戚公名号“南塘”命名池塘、学校外,还以各种方式纪念戚继光的不朽功勋。但战后的东华满目疮痍,民众日夜惊心。时逢闰年,东华民众便在闰五初一至初七日搭桥亭,一则设祭台、香案,迎请黄石北辰宫灵官大帝和祟圣庙五王大帝镇恶祛邪,祈求太平盛世。二则与传统的龙舟竞渡结合,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和爱国诗人屈原。

黄石镇华东、华中、华堤三村统称东华,亦称华江,俗称东花。位于莆田市南洋平原东部,境内沟渠纵横,拱桥飞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有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黄建(监察御史),明成化二年(1457年)进士余康,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余瓒(太仆寺正卿),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余一鹏(广西按察司佥士),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进士郭应聘(南京兵部尚书),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进士陈思忠(雷州知府),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陈其仁(两淮运使),还有船夫出身的提督游一炯,文魁黄可珍等,东华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著名人物不无关系,据传说,太仆寺正卿余瓒在朝为官,日理万机,日进斗金,政务繁忙,仍于嘉靖二年(1523)告假还乡,建大门顶,并偕同夫人、公子观赏龙舟况渡。

依照古例,东华桥亭都要设立祭台、香座,迎请黄石北辰宫的灵官大帝和祟圣庙的五王大帝,而北辰宫创建于嘉靖四十五年,据此,东华搭桥亭的习俗当始于北辰宫创建后的明隆庆,万历年间。东华三村四境(中境、新安境、华堤境、华东境)的桥亭层次、高度、形状各异。而主要构件有四中柱、护栏、月窗、翘角、屋面等,新安境在清代及民国期间搭盖的桥亭为二层,一九九八改为三层后,清代及民国期间搭盖桥亭的四中柱不再使用,至今完好保存在新安境慈济公行宫内。

东华搭桥亭的习俗别具一格,独特新颍,在莆田乃至全省都绝无仅有。俗语说:“笏石灯、黄石架,不如东花搭水架”、“黄石架、笏石灯,难比东花搭桥亭”,东华桥亭、水架的声誉可见一斑。

东华闰五搭桥亭包括桥亭、水架、张灯结彩,龙舟竞渡以及十音八乐、高跷、车鼓队、戏曲表演等。

桥亭有中境桥亭、新安境桥亭、华堤境桥亭、慈济公桥桥亭、金鸡桥桥亭等。桥亭屹立东华河道的各桥上,配置桥亭中的投影灯、变色灯、闪灯带璀灿夺目。装饰桥亭的彩灯、花卉、盆景、农家乐图案争奇斗艳,犹如仙阁。水架飘浮河中,船上“寒江独钓”、“八仙过海”、“二龙戏珠”、“牧童吹笛”、“观音送子”、“三藏取经”等十多种造型,形象逼真,惟肖惟妙。各个路口的牌楼更是巍峨壮观,江畔的灯笼五光十色,一江亭阁,十里华灯的景观,令游人心旷神怡。

东华桥亭仿照古园林中的楼台亭阁,以四中柱、护栏、月窗、翘角、屋面等组装而成,以中境桥亭为例,该桥亭一层六角屋檐围距东西为7.05米,南北围距为5.5米,第一层高度为3.2米。第二层东西围距为6.6米,南北围距为4.7米,高度为2.95米。第三层东西围距为5.1米,南北围距为4.6米,高度为2.6米。每层桥亭南北开门,东西设月窗,配设各种塑花刻画人物,山水护栏和各种彩色布条、布花。房面使用波纹镀锌瓦片。底座周围配置盆景花卉。中境桥亭高达14多米,立于拱桥之上,极为壮观。各座桥亭高度、层次不一、形状各异、各有特色,每一座桥亭都是一项艺术珍品。

东华搭桥亭的习俗,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活动期间,本乡本土的文化人吟诗作画,办书画展,出墙报,展示东华人的文化品位。本村应邀而来的或舞龙弄狮,或十音八乐,或车鼓、杂枝,或高跷队伍以及莆仙戏曲精彩表演,热闹非凡,特别是来自南北洋的数十只龙舟竞渡,观者如潮,欢声雷动。莆田民间有句俗语道:“东华搭桥亭,振动一莆田”,可知东华搭桥亭的习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活动期间,人山人海,前来观赏桥亭景观的有来自莆仙各乡镇的观众,来自福、厦、漳、泉的远方客人,还有许多闻讯而来的台湾同胞。东华桥亭景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1998年“闰五”,莆田县人民政府特别指示,“东华搭桥亭”的活动时间延长一星期。2009年“闰五”,福建电视台,莆田电视台、《福建日报》、《湄洲日报》、《莆田侨乡时报》、福建新闻网等新闻媒体都专题报道了东华搭桥亭的空前盛况。

东华闰五搭桥亭习俗以搭架桥亭传统文化为载体,兼容并蓄,活动期间,出墙报,办画展,举行龙舟竞渡,邀请戏曲、杂技、高跷、车鼓队及十音八乐表演等,形成了传统习俗文化活动多源性的特征。它在本市乃至全省绝无仅有的独特、精彩的习俗,又使它具有稀有性的特征。在古建筑中,楼台亭阁比比皆是,而东华搭桥亭仿照古建筑中的楼台亭阁装配而成,所以它又构成摹拟性的特征。

东华闰五搭桥亭是一项独特新颖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因只逢闰五才举行一次,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宽,参与组织和展示的能手都年事已高,民间自发性的民俗活动缺乏规范性的引导和组织,难以形成定式活动,亟需实行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使传统习俗得以继承发展。搭桥亭、水架结合龙舟竞渡,纪念爱国抗倭名将戚继光和爱国诗人屈原,对群众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意义不仅十分重大,而且桥亭、水架、彩灯,琳琅满目,整个布局仿照古代园林,酷似古代园林,所以,它更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推荐荔城区更多特产
荔城区导航

下一篇:下江头坐刀轿打铁球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