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 > 韩城

东庄神楼

东庄神楼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庄神楼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庄神楼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社火奇葩,被誉为社火之王。闯神楼是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韩城社火队伍中最威武的项目之一。

韩城东庄神楼原为西庄镇特有的祭祀法王、祈雨求福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现演变为韩城社火艺术形式。每年正月十五,西庄八社迎神于村,清明节则送神还庙。表演时队伍前边以火铳开道,村牌、对联紧随其后;下来是道锣、大号;再后是三、五拨锣鼓和围绕锣鼓的五彩花杆。中心部分则为法王神楼和围绕四周的武神楼。最后是以马锣和小锣组成的小乐器队压阵。

一般规模为一台文神楼(法王神楼)和二台武神楼(黑虎、灵官)及锣鼓、花杆无数。法王神楼敬以法王神像,16人抬,高约6尺,宽约4尺见方。形若金殿,彩绘华丽,金碧辉煌。内为赤面金身、横眉怒目、手持宝剑、脚踩毒蛇的法王神像,也有塑成庄重和善的,让人肃然起敬。

武神楼所敬黑虎、灵官,4人抬,均为4.5尺高1.8尺宽。武楼神像面目凶猛怪异,红脸持锏,黑脸抓鞭,令人生畏。行鼓声中,文神楼庄重严肃,进退有序;武神楼威风凛凛,横冲直撞。二者特色显明,富寓情趣。

鼓点有:鼓队用合击与鼓铙分击手法造成巨大声势的《上坡》以及《钉圪巴》、《肚里痛》等。与锣鼓相互映衬的有年轻姑娘手持花杆挥舞等。

主要特征

其一,历史悠久。法王神楼源起于宋,祈雨的武神楼极有可能源于周代,是雩舞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体现的是劳动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自然的一种关系,是早期先民战胜自然、顽强图求生存的生动再现与缩影。

其二,服饰简单。因为传说中法王乃西庄镇井溢村人,因而唯井溢村抬神楼者黄衣、黄巾,如皇宫武士打扮。上庙不摆不耍,最先到庙。其他村均为干净着装,随兴摆耍,并无规程。但每年盘道川祭菩萨时,抬者头上扎白手巾,腰上系白腰带,据说是对神的敬重。

其三,队伍可长可短。抬神楼是在村巷、道路、广场上的祭祀性表演,因而队伍可随地形而定,长短、人数并无严格限制。一般有16人抬的法王神楼,4人抬的武神楼。锣鼓、花杆、小乐器等若干。

其四,舞步与鼓点相配相谐。随着鼓点的|××|×××|××××|×××,剽悍的黄河汉子以统一的步履,对称的“耍架式”舞步,或轻踏慢进,或疾行快冲,与神楼一起起伏摇摆。神楼周身的铜环和抬手们佩戴在手足上的铜铃与之相鸣相谐,铿锵壮美。踏步时如小舟待航,慢行时如轻船荡漾,快冲时则如烈马脱缰,又好似战舰疾行巨浪之上,势不可遏。观者心情也会随之澎湃飞升,与舞者一起达到一种美的极境。

其五,耍神娱神,朴素本真,非同凡响。在人力有限的古代,神在人们的眼里是至高无上而令人敬畏的,而韩城却把抬神楼叫做“耍神楼”、“耍爷架”、“趔爷架”等,(爷,韩城方言读ya,即神的意思,架,即神楼),它其实反映了老百姓对神的一种朴素本真的情感,寄人之情于神身。韩城老百姓或因久旱不雨,对神产生不满情绪,因而抬其戏耍之,摇来晃去以示惩罚;或因对“恶人”有权有势,不仁不义,欺压乡里之徒抬着神楼冲撞之,闯其门户以促其改邪归正;或因自己娱之、与神同乐之的心理等等体现出老百姓耍神楼的本真意义。

主要价值

一、东庄神楼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早期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它是迄今为止中国仅存的一种舞神楼形式,是古老傩舞、雩舞的一种特殊延续,因而抢救发掘和保护它愈显得重要而有价值。

二、通过对它的抢救、挖掘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鼓舞、音乐等,对探讨黄河流域乃至华夏民族、整个人类生产、生活的轨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东庄神楼作为一种特有的社火形式,极富地方特色,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反映人民群众善恶意识上,已经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如今,它仍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特有作用。

历史渊源

韩城东庄神楼是韩城市境内的西庄镇一带所独有的一种别开生面的庙宇祭祀和祈雨求神的活动形式。

神楼有文武之分,文神楼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十六人抬之,威武庄严;武神楼建制较小、四人抬之,既耍且舞,剽悍勇武。

文神楼源于宋朝,叫法王楼,传说所抬法王,姓房名寅,字百虎,为韩城特有之神,唐末韩城西庄附近井溢村人,相传为屈原后代,寿110岁,修道于灵贶观,是驱邪治病的名医。宋朝时,因灵通帝梦,为真宗治疽而愈,朝廷有感而册封之。后仁宗听政,追封为法王,为其在灵贶观之旁建庙祭祀,韩城人尊法王为神。逢年过节,蒸法王馍,祭神之后,家中男丁分食,意为仰仗法王神灵,身强体壮,驱病消灾。每年正月十五,西庄八社迎神于村,各家轮流奉祭,直至清明节,全村送神上庙,献祭焚香,唱大戏,耍神楼。锣鼓喧天,硝烟弥漫,人山人海,前呼后拥,威武雄壮,气势澎湃。

武神楼敬以黑虎、灵官,作祭奠菩萨祈雨求福之用。旧时,韩城分五峙寺(即东、西、南、北、中),西庄镇西山称南峙寺。每年正月初九,附近村民必抬着神楼经盘道川朝山赴南峙寺祭奠菩萨。武楼在前,“菩萨”文楼在后,祭奠队伍有男有女,还有声势浩大的锣鼓队,目的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儿孙满堂,国泰民安。及至七月十五,夏粮丰收入仓,秋作物长势良好之时,各村又抬着神楼绕村转耍,以示庆贺。尤其是每遇久旱不雨之时,当地群众也会抬着神楼,前边童男、童女数人,加上祈雨队伍,形是朝山之状。人人头戴柳圈,抱水瓶者赤身光足仰面呼天,希望得到神的保佑,早降甘霖,以救众生。

祀神鼓乐为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东庄村阎高才曾听他祖父讲:元朝灭金之后,为庆贺胜利军民同乐,军乐队敲锣打鼓,以示庆贺。后人沿袭下来,作为祭祀法王的鼓乐。

东庄神楼以不可冒犯的神威延续至解放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东庄神楼被取缔。“文革”时期,除东庄神楼当时被藏了起来外,其他神楼均遭焚毁。

1985年,陕西省文化厅派人来韩考察耍神楼,东庄群众将祭祀法王的法王神楼和祈雨求福的武神楼黑虎、灵官合而为一,称法王神楼为文神楼,黑虎、灵官为武神楼,使其演变成为韩城所特有的独具魅力的社火艺术形式展现在韩城市大街上,并被称为“社火之王”。

相关物品

东庄神楼的器具主要分为神楼、乐器、花杆三大类别。

1、神楼:一台文神楼,二台武神楼。

2、乐器:主要有鼓、锣、钗。

3、花杆:用各种彩绸及彩色纸花在竹杆上扎成。鲜艳夺目,为韩城锣鼓队所独有。

推荐韩城更多特产
韩城导航

下一篇: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