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历史渊源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0。”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西汉牛郎、织女星象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开凿昆明池。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牛郎织女神话美妙传说从此由天上来到人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东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之天文学名称),织女二星神当会。”由以上诸材料可以看出,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古诗十九首》首选透露出了这一信息,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东汉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它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月令广义?七月令》引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石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社。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引《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卜礼。久不还被驱营窟中。”
从以上历史渊源中可以看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长安斗门。第一,《小雅》是由乐器之名演变为曲调之称的,这种曲调原盛行于西周王畿一带,《诗经?小雅?大东》反映的内容,也源自于这一带民间传说。因此,“牛郎织女”传说早期文化“因子”,源自长安斗门一带地区。第二,牛郎织女石刻像,是引发“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形,隔河相望,注入了爱情因素。有了爱情的注入,本来不相干的两颗星座,两位传说中的神,具有了人性,成为体现人间感情的夫妻,并由此生成一个独立的艺术生命系统。这两尊石刻像至今还在,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这是“牛郎织女”传说源自长安斗门,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见证。第三,传说正月十七日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七月七日是相会的日子。在这两个特殊的日子里,长安斗门及关中地区至今还传承着过庙会的习俗。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基本特征
1、根植于民间,流传时间悠久,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从《诗经》对牛郎、织女星座描述开始,到西汉传说形成,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传播形式也最为丰富,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绘画、剪纸等,几乎涉及了艺术领域中所有主要的艺术形式,仅《全唐诗》就有上千首描写牛郎织女的诗歌,牛郎织女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现象。
2、流传区域广泛,远播世界。牛郎织女从诞生之日起,向国内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并同时形成了影响巨大的七夕节。在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中,惟独牛郎织女有民间传统节日这个特殊的传播载体和文化现象,不仅国内,东南亚、日本等国民间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传统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3、符合传统审美心理。牛郎织女由星名演变成了男耕女织、活生生的人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对神话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一千多年来,牛郎织女故事所以能得到不断流传,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故事的具体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集中体现了农耕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4、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忠贞、自由、平等、互爱、悲剧色彩、团圆结局等伦理观念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和价值规范,追求真正的爱情,要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具有传承性、民族性,不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影视、绘画等艺术创作的原形,而且对构建民众和谐的世俗生活秩序意义深远。
5、牛郎织女故事及其衍生的节日,对推进农耕文明及民间文学、曲艺及其工艺美术等活动的繁荣功不可没。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主要价值
1、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可谓家喻户晓。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在牛郎织女身上寄托了中国人的爱情理想,始终颂扬着中华民族历代民众为爱情坚贞、婚姻自由而奋斗牺牲的精神。这是一种非物质、纯精神的爱情观,震撼人心,优美迷人,它代表了传统文化中最纯正的精神,为中华儿女争取爱情与婚姻自由的斗争,潜移默化地发挥唤起觉醒意识的重要作用。
2、这个故事的核心是歌颂心灵手巧的天仙织女,当然也歌颂勤劳朴实的牛郎。人们向织女乞巧、乞美,一直是七夕活动的传统内容。这个故事,和现代社会法制是相吻合的,和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也是完全相符的,与整个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相符的。歌颂爱情的忠贞,家庭的美满幸福,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3、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
4、牛郎织女故事证明,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生活怎样进步,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愿是不变的,衡量真善美的标准是不变的,爱情婚姻仍在人民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民间文化市场大有潜力可挖,蕴藏着丰富的商机。从文化角度来说,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可以推动诗词、对联、书法、美术、摄影、戏剧、影视等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动大规模的文艺展演活动的开展,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对落实贯彻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濒危状况
1、缺乏相应的传承载体。“牛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堪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宁波的梁山件庙,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杭州的雷峰塔,都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唯有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的“鹊桥相会”事的发祥地被淡忘,民间传说失去了“文化空间”。
2、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的节俗包括七夕节日被淡忘,过去轰轰烈烈的热闹场面,已逐渐萎缩,不少传统习俗已弱化或消失,葡萄架下的浪漫情景,已慢慢成为老年人久远的回忆。
3、由于过去重视不够,残存的故事和历史遗迹破坏严重,急需抢救保护。
4、民间老艺人青黄不接,出现了人老艺绝的现象。
5、民间传统庙会祭祀仪式将要面临无人传承的不利局面。
6、两尊汉武帝时代的石刻像保护方法原始,风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