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县民俗风情
扶绥县居住有十二个少数民族,其中汉、壮人口最多,扶绥县民风民俗习惯以壮、汉族的风俗习惯为主,由于受传统的骆越文化影响,经过数千年以来的传承和不断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壮乡的文化、生活、民俗、习惯。有唱春牛、三穿花、白鹭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有游神节、赶歌坡、丰收节等传统节日和壮族婚嫁、丧葬等传统习俗。民间还保留有给长寿老人“添口粮、增福寿”的习俗。如今,具有远古壮族文化的是崖壁画、彩茶剧、“三月三”赶歌坡等风情在扶绥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扶绥县民族、语言分布
扶绥县是以壮族蓝衣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县,全县主要有:壮、 汉、瑶三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 317420人、汉族人口 59775人、瑶族人口 1250人,苗族236人,其他民族43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23%。本县民族语言语种:壮族:讲土 (本地壮语)、讲唉(汉族平话、南宁客家话); 花头瑶语:与防城港、百色市少数民族瑶族语言一致。 全县三个民族主要分布在:
壮族:壮族为扶绥县土著民族,聚居在扶南、岜盆、渠旧、柳桥、东门、山圩、东罗、渠黎、昌平和中东等IO个乡、镇以及龙头乡、新宁镇的一部分村屯,共674个村屯、圩、镇。
汉族:相传由山东、广东、钦州等地迁来。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多杂居,主要聚居在新宁镇的城厢、西乡村、江西岸、金鸡及那密5个村(街);龙头乡的龙头、龙庄、新庄、旧庄、凤庄、坛龙、旧村、大夏、细夏、大岭、岸塘、新地、美祥、沙头、沙中、沙尾、沙贵、新进、阳明、玉马、那晓、那晓新村、将军、岜泵、烟墩25个村屯;扶南乡的坛麦屯;渠黎镇的渠黎、那隆、布尧3个村街;渠旧镇的渠旧、岜河2个村(圩);柳桥镇的岜亿、平利、那全、坡岭、下屯、江洞、南庆、枯埋、叫渠、那畔、那加客、东堡、那祥、那金、百合15个村屯;东门镇的念竞、那保、细岭、东妹、蕾花、炭岭、九门、高岭、高乐、三龙、六燕、六约、百灵、马安、六纳、驮吞、三雅、枯柳、高埋、那带、那良、派兰、马司、那琴、那瑞、派利、米埋、六内、派关、六蒙、柳墓、高舞、山仔、新福、六旺、吞谷、百合、那齐、那律、那锡、那淡、平细、板新43个村屯:山圩镇的派江、那造、枯罗、米记、坛高、六榜、派谷、派蒙、利民、那派、下妙、谢光、邓海、大陆14个村屯;岜盆乡的渠培、更何、平赦、渠摹、六锡、那标6个村屯;昌平乡的小同、双甲、白鹤、岜钟、岜锡、长乐、永安、弄状、岜皮、新湾10个村屯;中东镇的白土、乐梨、布兵、叫榜、岜模、岜耶6个村屯。共130个村屯(街)圩。
瑶族:建国前由十万大山南部的防城山区迁来。主要聚居在柳桥镇的那蕾屯、叫律屯和东门镇的四平、灵盆屯。属于瑶族一个分支—过山瑶(花头瑶)
民族服饰、头饰
壮族:建国前,扶绥壮族男女服装一般用自制黑土布缝制。男子上身穿对襟唐装衫,钉布扣 8-10对,左右襟各有明袋两个。下身穿宽脚唐装长裤,夏天免冠赤足,晚上爱穿木板鞋,冬天穿布鞋,戴帽,或者包头巾。女子上身穿右开大襟唐装衫,下身穿宽脚唐装长裤,四季均爱包头巾。扶南乡长沙一带妇女着蓝色右开襟衫,包头巾。东门一带妇女还爱扎围裙和包绣花头巾。夏天赤足或穿花布自制的三耳草鞋、五耳草鞋。冬天穿布鞋,爱戴手镯佩耳环。己婚女子和中年妇女多盘鬓脑后,青年妇女多留平耳或平肩短发,也有的梳两条短辫,留刘海。
建国以后,五十年代除有些干部穿列宁装外,壮族男女服装与解放前无多大差别。六十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壮族地区除老年男女仍穿唐装外,中青年男女的服饰在式样、颜色、质地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中青年男子都穿中山装、青年装、国防装或穿春秋装、夹克。八十年代后,还有穿西装或穿喇叭裤、牛仔裤。中青年妇女夏天多穿颜色鲜艳的衬衣和西装,冬天则穿灯心绒、涤卡、呢料做的衣服。圩镇上的女青年夏天爱穿裙子。六、七十年代,中青年男女除穿布鞋外,还爱穿解放鞋。改革开放以后穿着基本上与社会变迁发展演变、同步。
汉族:汉族服装的演变,与壮族基本相同。建国前多穿唐装,建国后,随时兴改变。青年男女的服饰改变快,跟随时代变迁与社会同步。
瑶族:扶绥瑶族妇女带银质梅花发罩和多层粉红丝线箍头,盖以方形花巾,人们美称之为“花头瑶”。有的呈“Y”字形。穿宽脚长裤,扎腰带,打绑腿,头包黑头巾。妇女服装款式繁多,绚丽多彩。那蕾屯瑶族妇女上身穿无领对襟长衫,长及膝。一边绣红,袖口绣花,或者镶上兰色或红色布条,挂胸围。下身穿约1尺5寸的及膝短裤,打绑腿。平常喜欢将上衣前后襟撩起一角扎在腰带上。头饰红用线,头发梳子脑后,分结两边。头顶戴一块布制镶银的半圆形发罩,上复四方花头巾,花巾两旁垂下的线绒吊珠扎于下颌。戴耳环,颈圈、佩手镯。叫律、灵盆两屯的瑶族妇女上身穿长及膝的黑色土布长衫,圆领无扣。长衫绣花边,袖口缝花布栏杆条。腰围彩带。腰带蓝、红、黄三色相间,宽六七寸,长约六尺,戴两边有红色毛绒做成的流苏。胸挂一只绣花布兜。下身穿及膝短裤,打绑腿。头梳鸳鸯发式,用红绒线围扎七八圈。头戴罩形帽,用指头大的圆形薄银片围列四周,帽上盖一块七寸宽的四角巾。四角以白布为底,绣上文字图案,中间有十二角星叠成的平行四边形,周围用红、黄、黑等色线相间刺绣,两端吊一尺二寸长的红色流苏和玻璃色珠,垂至胸前。颈戴两只银圈。
建国后,瑶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壮族男子服饰基本相同。老年男子穿唐装,中青年男子的服装随时兴改变。瑶族妇女除探亲、过年、参加婚礼,参加群众性-穿民族服装外,平时穿着与当地壮汉族妇女一样。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已不再保留传统的织布、染布技术。
信息来源:扶绥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