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 > 黄骅

高氏迷踪拳

高氏迷踪拳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氏迷踪拳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迷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相传为达摩祖师所创,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传至沧州也已有二百余年。高恩武兄弟是高氏第八代传人。

高恩武从8岁开始习武,练习的过程很是艰苦。开始的蹲架子基本功,一蹲就要一个小时。练完了浑身疼,腿酸得上半米高的炕都上不去。“热练中伏,冬练三九”,三九天,开始穿着小棉夹练习,练着练着浑身就会不断冒汗,穿不住衣服了,就光着膀子甩开练,身体越练越热,越练越有劲。把毛巾搭在脖子上,不一会毛巾就湿透了,一拧水哗哗地往下流,身后热得就像开水冒出热气一样。

那个时候白天干活,晚上才有时间练。高恩武就抓住晚上的时间,从7点到11点,一练就是一晚上,饿了就啃两口窝头,不管条件多艰苦,从没有间断过。他说练功是苦,但练完身体特别轻松,更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高恩武的弟弟高恩义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因为感冒生病无法正常上学。为强身健体,高恩义从11岁开始练习迷踪架子拳。练习了三年,到他上初中的时候,身体愈发强壮起来,不但不再感冒生病了,也有了力气,有了精神,连着打两套特别耗体力的拳法都不在话下。

兄弟俩勤学苦练,武艺越来越精湛,作为迷踪拳的传承人,参加过多次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0年迷踪架子拳申报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今年获得批准,高氏兄弟二人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收徒千里,夺冠湖南

在兄弟俩的带动下,高口村和邻村村民学习迷踪拳的越来越多。从晚上7点半到10点半,高恩武兄弟手把手地教,每天都有40人左右学习。

后来,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人慕名前来求学。湖南小伙康海生,11岁时就手拿《沧州武术英豪》前来拜师。高恩武兄弟看孩子小,路途远,打算把他送回去,在送往吕桥镇的路上,孩子哭着哀求着留下来。高恩武兄弟被他的求学痴心感动,给他的家人发电报报了平安,留下了他。这个孩子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跟着高恩武兄弟勤学苦练,武艺也越来越出类拔萃。到他16岁那年,高恩武兄弟觉得他的功夫已经可以出师了,就让他回家了。等他回到湖南时,正好赶上一次全省范围的擂台赛,小小年纪的他轻轻松松就赢得了擂台赛的冠军。他感恩两位师傅5年来武术上的指导,也谨记师傅传承迷踪精神的谆谆教诲,每年过年都会把自己家乡的特产茶叶给两位师傅寄一麻袋。后来,前来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高口迷踪拳越来越为更多的人知道和崇尚,高口迷踪拳的精神也越来越为更多习武之人传扬。

全村上阵,拳传天下

一进高口村,习武的场地上,一边是一排排年龄幼小的孩子在一招一式地认真练习,年龄稍大的孩子还不时地给予指导;另一边也有三三两两的成年人互相切磋交流,那场面壮观却又温馨。听村民们说,其中一位年龄最大的今年已经80多岁了。高恩武告诉记者,高口村和邻村的习武之人大都聚到这里练习,目前收徒已达千人,本地人占80%。

迷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迷踪拳的习练,有一套比较系统的要求。在习练步骤上,要遵循“先功后拳,先易后难,步步深入,层层提高”的原则。开始习练时,主要习练身功、桩功,同时习练架子和弹腿。有了一定基础后,习练徒手和器械单练套路。相当熟悉后,再练徒手和器械对练套路。最后进行散手练习。在整个习练过程中,还要因人制宜,区别施教,根据习者不同情况教习适宜-。

高恩武兄弟俩现在还在不断地改进部分拳法套路,以让动作更舒展,强身健体。在高恩武兄弟俩看来,练习迷踪拳是人生莫大的快乐和享受。

“练习迷踪拳不仅强身健体,更是传承一种尚武尚德之风,一种文化。”高恩武语重心长地说,他们希望能把迷踪拳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人。图说:1、慕名学习迷踪架子拳的人越来越多。2、高恩武、高恩义兄弟在一起切磋武艺。

推荐黄骅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拳也感兴趣:
黄骅导航

下一篇:六合拳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