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温县

高跷舞

高跷舞

高跷舞流传赵堡镇北平皋村、岳村乡、温泉镇、番田镇、黄庄镇、南张羌镇武德镇等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下一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死的百姓成千上万,能活动的人都外出逃荒去了,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等死。这天晚上,村中一个老人家,已经一整天没吃一口饭了,饿得前心贴后心。正在饥饿难耐,只见从村外走来几个人,这几个人威风凛凛,走到快要饿死的老人跟前,说:你可到村外某处去挖刨一下,可免饿死。老人睁开眼睛,原来是南柯一梦,想起梦中所见之人,与庙中所供神像无异,心下诧异,于是约上几个年迈之人,来到神灵所指示地点,果然挖出一些红高梁。老人们欣喜若狂,赶快用那红高梁煮了些粥,你一口我一口,吃了起来。没想到,这些粮食虽然每人只吃一点,却并不感到饿了,老人这才明白,是神圣显灵,来救助这一村的弱老寡小。当即对天许愿,如果能活过灾年,当重塑金身,明敬神灵。

灾年过后,逃亡的人们陆续回村,惊奇地看到村中大多数人竟然还活着,才知道村中神圣显灵,便四处凑钱,修盖庙院。庙院盖好之时,村中人按着看到的神人形像,制成高跷,壮年人高踞其上,载歌载舞,以示庆贺。

因盼着民丰国安,这些活动就一直持续下来,历经千年而不乱,代代相传。文革期间,高跷曾一度停演。文革结束后,村人自发组织,重新置起衣服道具,把这项险些失传的传统艺术又拾了起来。

高跷舞演员分净、未、生、旦、丑、古戏文中所有人物,均可上阵。服装为古装,脸画脸谱,高跷用坚实木块制成约四尺高的木棍,顶端绑在人的脚上,高跷上端雕龙绣花,下端饰配铜铃,舞动起来,叮当做响,分外动听。高跷舞动作分单腿跳、双腿跳、对跳、穿花、四人对跳、交叉跳,边跳边扭,跳出各种舞蹈动作,还有上方桌、抬扁担、打叉、拨刀,掏花、秧歌步等,动作中配以唱词,主要唱词有《对花歌》、《大钉缸》、《担花蓝》、《民间小调》、《闹五更》。文革以后,这些歌词逐渐改为唱颂党歌唱毛主席的唱词。高跷舞的演员服装用古装、画脸谱,用坚实木块制成约四尺高的木棍,顶端绑在人的脚上,上端雕龙绣花,下端饰配铜铃,舞动起来,叮当做响。逐渐流传演变成为深受大家喜欢的一种文艺活动。文革结束后,广大群众自发组织,置办道具和服装、锣鼓等器具,让这一民族瑰宝重放光彩。

推荐温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高跷也感兴趣:
温县导航

下一篇:蝴蝶釵锣鼓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