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吹奏乐器,同时也是宗教音乐的主奏乐器。据《夏邑县志》记载,自明朝洪武四年建城隍庙起,管子一直作为古乐器被保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地庙宇和道观逐渐废毁,管子音乐流入民间。
管子与寺院共兴衰
管子在夏邑县最兴盛期是清朝至民国期间。当时,道教在夏邑县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信奉“正一”的道士不出家、结婚、食荤腥;信奉“全真”的道士则相反。夏邑县的道士在教派归属上很难分辨,可管子音乐在道教上是相通的。寺内有佛事时,乐手在大殿一侧,为前来烧香拜佛的人们配乐祷告。
民间传说,明朝洪武四年,夏邑县有一位叫范才的青年,用竹子制成了一种吹奏乐器,叫管子。当时,夏邑县官为讨好皇帝,将范才举荐京城当上了宫灯乐师。
每逢皇帝举办酒宴,范才凭着手中的乐器出尽风头。可范才侍才倨傲,连大太监也不放在眼里。一天,娘娘过生日,范才吹管相庆,当时,范才越吹越高兴,情不自禁地吹奏起一曲家乡的民间小调《戏寡妇》。大太监见戏中有戏,事后对娘娘说,范才吹奏《戏寡妇》是对娘娘的不尊。正在家里等着领赏的范才,听说娘娘要拿他问罪,吓得逃回了夏邑老家。为了躲避朝廷的通缉,范才跑到老家的大圣寺当上了主持。范才当上主持后,仍对管子如痴如醉。从此,管子在大圣寺一年一年流传下来。
后来,康熙皇帝南下私访途经夏邑县大圣寺时,听到寺院里有人吹奏管子,声如天籁之音,康熙皇帝听得如痴如醉,脱口而出:“日月与天地同辉,管子和寺院共存!”言罢,率众人离去。
于是,大圣寺主持手书一副“日月与天地同辉,管子和寺院共存”的对联挂在了大门两侧。不久,这件事情传开了。其他寺院的主持也学着大圣寺主持的样子吹奏管子。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地庙宇和道观逐渐废毁,管子音乐也随着和尚的还俗流入民间。
与管子结下不解之缘
在夏邑县,吹奏管子的民间艺人,当数41岁的范成立。提起学习吹奏管子的事情,范成立说,他与管子有缘分。
11岁那年,范成立放学回家时,看到邻居王瞎子在吹一根管子,声音很好听。此后,他每到放学后就跑到王瞎子家听上一阵子。一个月后,王瞎子看他很有耐心,也有吹奏管子的天赋,便开始教他吹管子。
此后,每天天不亮,范成立就跑到村外去吹管子,下午放学后还要吹到傍晚七八点,一直坚持了三年。
现在,范成立是夏邑县管子协会的“掌门人”,他在全国各地的比赛中获得了不少奖项。如今,他创新了一些吹奏技巧,如果不是记者亲耳亲到,还真难想象一根不长的管子竟能发出那么多神奇的声音。
据范成立介绍,管子有大、中、小三种。小管又称高音管,是乐队中有特色的领奏乐器。中管比小管低八度。大管又称低音管,比中管低八度,在乐队中担任低音或作节奏型强拍演奏。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和圆柱形管身等组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奏乐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除了经常运用的颤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还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齿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浅也决定着管子发音的高低,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
不让管子音乐成为历史
据夏邑县文化馆馆长李远亭介绍,管子音乐自明朝洪武四年形成以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种音乐表现在,一是伴随道教民俗活动和发展而形成的道教依存性;二是后来在参加婚丧和其他礼俗活动中,形成了根据活动不同阶段的内容,演奏固定成套曲牌的程序;三是因艺人的长期演奏和对外界的交流,对乐曲逐渐形成了多源性的特征;四是由于曲牌反应和表达的内容不同,品种齐全,旋律变化起伏较大,因而形成了多种调式;五是管子音乐在演奏时以管子为主,以鼓和梆子击节,有时加入打击乐,因此形成了吹打场面。
但通过夏邑县文化主管部门的调查,管子音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管子在传统民俗中日益淡化,它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以前那种喜事、丧事请管子演奏的场面已不存在。一些造诣很深的老艺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已退出演奏舞台,一些绝技绝活难以得到传承,管子音乐的发展举步艰难,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民间艺术发展,传承人是关键。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一旦失去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性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承人的脆弱。我们给后人留下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保护住多少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如果失去传承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只有一个归宿,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
夏邑县会亭镇有名的吹管子艺人刘忠诚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怎么传承下去。”前几年,他收了一个徒弟,可学吹了没多久,徒弟就南下打工去了。范成立不无忧虑地说,下一代基本没有传人,后继乏人现象十分严重。
但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夏邑县文化馆紧紧围绕“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扎实抓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基础工作,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力地推进夏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成立专职普查工作机构,加强领导,落实任务和职责,有计划、有重点地突出抓好有一定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完善工作。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多次深入相关名景点实地考察,并走村串巷,全面深入了解全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历史渊源、保存现状等情况,随后运用文学、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对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记录,并将记录和整理完整的资料上报市主管单位。目前,夏邑县上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子祖籍和孔子文化》、《二鬼摔跤》、《汤》和《管子》已成为商丘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