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木偶戏
木偶戏的起源与发展
(一)木偶戏的起源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木偶的起源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如汉代陶俑、秦始皇兵马俑等)。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考古发现,使我们看到了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所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所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就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到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
(二)木偶戏的基本种类
木偶戏是由演员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表演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平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现在就涵盖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以及皮影戏(古称皮傀儡)等四个中国木偶界流行的主要品种。
传统木偶戏与海派木偶戏
(一)海派木偶戏的定义
上海清末民初就有木偶剧演出的文字记载,二十世纪初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以传统戏曲为主的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来到上海,在楼外楼、七重天、新世界、秀云天等娱乐场所演出木偶戏。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翼文化人运用现代创作理念,将改编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首次搬上了中国木偶舞台,以致于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机制到服务对象都有了质的变化,为“海派木偶戏”风格的形成乃至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海派木偶博采中外舞台艺术之长,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各类传统木偶的特点,在杖头木偶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新的木偶品种,如:横挑木偶、布料铁枝木偶、海派特技杖头木偶、折纸杖头木偶、杖头橡胶木偶、绒线木偶、线条木偶、人形木偶、巨型木偶等,并且以独树一帜的舞台表演风格,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目。
海派木偶艺术运用传统木偶表演,演绎了一些具有现代创作理念,适合于儿童审美特点的剧目。它们将歌、唱、说、演融合在一起,不仅强化了剧目的故事性,也非常符合儿童注重故事性的欣赏心理。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海派木偶艺术于2011年被收录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虽说中国传统的木偶剧更讲究操纵技术,强调表演的高度仿真,但是海派木偶艺术的最大特征却在于其表演不拘于形式,更富有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即只要需要,均可为我所用。
(二)海派木偶戏的内容定位
我国传统木偶戏的剧本选择,常从一些口头传唱的戏曲、神话故事或样板戏演化而来。如神话木偶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华山神童》等,往往凸显传统文化背景,也与表演者的学习教育程度有关,随着时代发展,后来也加入了歌舞创作。
海派木偶戏则脱去了墨守成规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各种生活的发现都能被改编成为木偶戏。如上海木偶剧团创作的《布偶新趣》,仅运用几块彩色的布,就描绘了一个关于两只小鸡争吃虫的故事,而且在风趣幽默中透露出简单的生活哲理。这种“布偶”独特的创意,从制作上打破了木偶表演的局限性,想象力充沛,其题材与情节都鲜明地体现出海派木偶戏的风格。
(三)海派木偶戏的舞台表现形式
传统木偶戏舞台,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承袭戏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它“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决定了木偶舞台的功能,即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而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海派木偶戏,在近几十年来,承前启后,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采用新材料,声、光、电一体化,营造氛围,并加设了幕位、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突出艺术的综合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木偶变革突飞猛进,海派木偶戏的特征越发凸显,突出“偶性”,便成为观念更新和探索的一大焦点。它强调动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此外,“黑丝绒木偶”的使用,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大舞台手段的运用,都在深化着木偶艺术的独立品格,同时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舞台、特技、音乐和木偶造型的改变,让当今的海派木偶戏比之传统木偶戏更好玩,也更吸引人。如:1988年12月31日,由上海木偶剧团在仙乐剧场首演的西藏风情剧《迷人的雪顿节》,就是第一个受西方观念影响打破常规框式结构,运用人偶同台手法进行表演,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于一体的海派木偶戏。该剧1990年就演出了158场,观众多达126905人次。再如:木偶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大胆运用了人偶同台的表演方式,甚至让安徒生由真人扮演出现在舞台上,为大家讲述故事。本剧荣获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最高奖“金狮奖”,并囊括了导演、表演、舞美、演员配音等几乎所有大奖。与以往传统木偶剧不同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幕布遮拦,操纵木偶的演员们身穿黑衣、头戴黑帽隐藏在黑暗中。由于灯光的绝妙运用,台下的观众可以看见舞台上昏暗的路灯、漫天飞舞的大雪、身着单衣的小女孩,却看不见其间的演员。每只木偶的背后都有三个演员来操纵,天衣无缝的配合让一个个木偶都活了起来,无论是醉汉、流浪狗、燃烧的火柴,还是小女孩,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最为精彩的一个场景,便是小女孩在幻想中穿上漂亮的裙子,踏着云彩舞动腰肢跳起了芭蕾舞,令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卖》剧运用灯光与舞美所制造出的梦幻,以丰富的想象、精致的舞台效果,让观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与传统木偶戏被1.7米的台口(档幕)隔开的形式相比,海派木偶戏的观赏更为近距离,也更多样化,尤其是融合动漫元素所显示的想象力,为孩子们制造出了集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盛宴。
(四)海派木偶戏的延展性及创新性
传统木偶戏由于剧本内容定位多是神话、童话、样板戏等,已跟不上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其娱乐性也不足以达到当代观众的需求,尤其是它单一的舞台形式,也在动漫、影视的冲击下,难以再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满足。
莫扎特曾说:“只要用点心,您会发现木偶的灵魂,不只是在木偶,还有那丰富幽默的肢体语言与顺畅无碍的想象空间。”正因海派木偶戏不断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特别是在舞台表现手法上的不断创新,即加入了声、光、电等元素,使剧本创作更为丰富多彩,也扩大了观众群。这种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不背离木偶艺术根本的创新,让海派木偶紧跟时代脚步,传承出新,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无尽潜力。
海派木偶戏的艺术价值
海派木偶戏拥有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特点,发展到今天,一直走着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新的舞台表演形式。
长期以来,中国木偶戏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儿童,而背后操纵木偶的艺人想通过木偶所扮演的角色传递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信息,一直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孩子们最好的艺术陪伴者应该是这些小偶人,所以作为木偶剧的创作者,就应该首先把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文化传承通过这个艺术载体向孩子们传播。由于木偶有着玩具的属性,孩子们对木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木偶表演和真人表演最大的区别,就是真人所塑造的角色会随着演员变老而影响角色的审美感,而木偶这一“娃娃”形象却会一直不变地存在,即使是千年前的木偶,只要给它化好妆,它的基本形态就还存在,所以寄于它身上的美感就能一代又一代地留存下去。小小木偶是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能娱乐孩子,而且还承担着儿童艺术教育的功能,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哪吒闹海》、《卖火柴的小女孩》,部部都堪称孩子们的“启蒙老师”。
在创新价值上,我想值得提一下的还有《春的畅想》——一部音乐散文剧。它从编剧、导演、表演到音乐、造型、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首次突破了“木偶只演戏”的观念。《春的畅想》完全取消了故事情节,也没有人物对白,而是以“春”为题,从不同寻常的视角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将“春的生机”、“春的遐思”、“春的诗情”、“春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该剧整个创作排演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艺术畅想的过程,不仅是对“春”的畅想,也是对木偶艺术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全新的畅想实践。为了充分体现“畅想”,创作人员不断探索,首创了许多新的木偶艺术样式和品种,融入到了《春的畅想》之中。如在阵阵的风铃中,一个天真纯情的小女孩用她那甜嫩的童声道出了她的心声,女孩发辫上的蝴蝶结轻盈地展翅飞起,竟将“春”字拉成绿带舞动起来,并舞出了阵阵春雪和丝丝春雨。此刻,晶莹的水珠滋润大地,春芽破土而出,欢呼春的到来;蝴蝶衔来了一方丝巾盖在春芽的头上,众春芽吹吹打打玩起了新嫁娘游戏。尤其是那方丝巾像燕子般自由飞翔,它是燕子,又是一块布,然而就是它却演绎了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成了花伞游戏、公鸡弹钢琴、孔雀起舞、模特儿表演、少女演奏“春江花月夜”等,最后竟化成了玉兰仙子在洁白的白玉兰中跳起了芭蕾,从而迎来了万紫千红的0。它独特的构思、新颖的样式、奇异的造型,充分调动了音乐与舞蹈的语汇,尤其是用布艺描摹出的令人陶醉的春江花月夜,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孩子们甚至是成年人,都没想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布,居然可以在木偶戏的舞台上成为神奇,成为艺术。上海戏剧学院的胡导老师在看了戏后连连鼓掌,激动万分地呼吁所有学舞美的同学都要来观赏这出戏,并说要将其作为美学研究的案例。这一切都凸显了海派木偶戏的艺术价值,使它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木偶戏是中国视觉艺术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它有着两千多年的深厚历史,也是中国舞台艺术的鼻祖。
木偶戏不仅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伙伴,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中国木偶艺术还深刻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如今,海派木偶戏正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融汇,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尤其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海派木偶戏更将是中国木偶艺术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