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都江堰区

青城洞经古乐

青城洞经古乐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城洞经古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城洞经古乐是指流行于都江堰市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民间音乐,流传范围遍及都江堰市广大城镇和乡村,成为集民间小调、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之大成的洞经音乐独立流派。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境内的青城山也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被列1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洞经音乐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觋音乐直接相关。

蜀地的道教音乐大多起源于上古先民在举行巫觋活动时所演奏的祭祀音乐,青城洞经古乐也不例外,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青城山著名道祖杜光庭对天师道正一派科仪音乐的整理和完善,形成了道教音乐流派“南韵”(也称“广成韵”)以后,青城山道教音乐开始闻名于世,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也为青城洞经古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青城洞经古乐的曲调具有细腻、优美的特点,因此在民间也广为流行。

唐宋以后,随着南方星象信仰和崇拜习俗的兴起,青城洞经古乐开始衍变为以诵唱《文昌大洞仙经》为主的古代音乐。在传统的28宿星座图中,人们认为文昌星是主管人间福禄和科举的神,因此唐、宋、元三朝皇帝都对文昌星推崇备至,还封文昌星为“文昌帝君”。在四川民间,人们还把文昌星信仰和梓潼神信仰相结合,从而成为读书人科举仕进的保护神。民间有谚:“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也是这种习俗信仰的直接反映。因此,最初的洞经古乐,往往在科举考试时的文昌宫演奏。随后才因其曲调优美、音乐动听而被民间广为吸收,形成较为固定的表演团体。

从现有的资料看,青城洞经古乐曾经广泛地影响了西南地区民间音乐,大概是在元代以后,其独特而充满魅力的音乐形式逐渐传入南方诸省。2002年,著名的云南纳西古乐的整理者来到青城山,虔诚地寻访洞经音乐的源头。当他们一页一页地翻看古老的曲谱时,也不得不承认,青城洞经古乐是纳西古乐重要的根。

清代以后,青城洞经古乐开始形成数量众多的演出班子,并真正从庙堂走向广阔的民间。随着川剧在巴蜀大地的蔚然兴起,大量洞经古乐的曲牌也被川剧吸收和采用,至今可辨识的川剧曲牌中,至少有数十支曲牌完全借鉴或来源于洞经古乐。清道光年间,都江堰青城山一带出现了三支洞经音乐的著名班子,分别是梁家、宋家和王家,为洞经音乐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至清咸丰年间,梁、王二家又发起成立“洞经坛会”,使洞经音乐的演奏成为一种时尚和广受大众欢迎的音乐形式。从第一代传承人梁洪恩开启的源头算起,经过薪火相传和口传心授,至宋克文这一代,已经连续不断地传承了13代。

推荐都江堰区更多特产
都江堰区导航

下一篇:峨眉山佛教音乐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