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平湖调
绍兴平湖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娱自乐为主。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1953年,应华东戏曲研究院之邀,艺人史实父、钱大可等赴上海举行“绍兴平湖调欣赏会”,并灌制唱片两张。1961年,原绍兴曲艺协会开设“平湖调”培训学员,由钱大可等任教,并作营业性演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在绍兴地区常年演出,而且还经常赴杭嘉湖一带演出,多次参加省市会演、调演,受到专家、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绍兴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基本唱调包括【蓑衣谱】和【细调】,其中【蓑衣谱】是基本唱调的主体,【细调】是专为某些别具特色的节诗和唱段而设计的唱腔,是定腔定谱、专曲专用。除基本调外,还以一些民间小调俗曲和戏曲曲牌作为附加调演唱。其伴奏乐品,以三弦、扬琴、二胡为基干,称为“三品”;又可加琵琶、洞箫,是为“五品”;再加双清、笙,称为“七品”。演唱方式为自弹自唱。传统表演中,唱说者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且忌以手势、表情、眼神等视觉性表演辅助,全凭说唱功夫传情达意。
绍兴平湖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在绍兴的传存,对于研究、认识江南说唱艺术的发展、沿革,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的继承、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音乐素养、艺术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绍兴平湖调在文学、音乐、演唱等各方面的成就,在当今江南说唱中是难能可贵的,她不仅是绍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说唱艺术中的瑰宝,有着重要的继承价值。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