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豫区

顺河舞龙

顺河舞龙

一、简介

“龙”是华夏民族世代崇拜的图腾,先人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的记述,尤其是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舞“龙”成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顺河舞龙是广泛流布于宿迁宿豫区的一项传统民间集体舞蹈,早在清末顺河一带民众已形成舞龙队,经过长期的发展,其集武术、鼓乐、戏曲和艺术于一身,动作千变万化,配以龙珠及鼓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历史渊源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0现的时间很早,而且舞龙含“祈年”的意思,古代先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竹叶龙、板凳龙、滚地龙、大头龙等近百种。扎制的龙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舞龙经过世代传习,经久不衰,它不再是某一民族或地域独有的自娱项目,其分布十分广泛。

顺河舞龙是布龙之一,主要分布于今宿迁市宿豫区顺河及周边大兴、陆集等乡镇。早在清代末年已被当地民众所传习,民国时期,舞龙在顺河一带尤为盛行,特别是族人较多的大户人家,常常集中本族人,在传统节日或祝寿等时期进行舞龙表演或竞赛,来展示人丁兴旺、显-望和力量。同时也还有祈雨祈福、娱神乐己之意。新中国成立后,顺河舞龙多在传统节日和重大庆祝活动0现,原始的迷信色彩已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淡去,主要烘托节庆气氛,强身健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项传统舞蹈在民间又有新的发展,舞龙技艺花样增多,套路也由原来单一的独龙发展成为大小龙多条,色调也由以前单色调发展成现在多色调。百余年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目前顺河舞龙,已成为地方一大民俗特点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三、表演特点

顺河舞龙的表演特点凸显浓郁的地域特色,别具一格。其主要有白、青、黄、金四条龙,每条龙的龙身长达20余米,色彩绚丽、气势非凡,拥有“二龙戏珠”、“水漫金山”、“跳八节”、“梅花桩”等表现套路。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上下翻滚,左右盘旋,时而跳跃、时而腾飞、气势恢宏、催人振奋,令人赏心悦目。表演的基本内容有:

1、跑场:四条龙分别从两侧依次入场,然后分别在场地中间的四个方位,依龙头的不断摆动,逐渐变换成四个又大、又圆的圆圈。然后四龙分别向四方点头行礼,言下之意,谢谢各位配合让场地。

2、二龙戏珠:两条大龙在龙球的引导下,其长达20米的龙身在场内时而翻身, 时而交叉穿行,时而腾空跃起。随着鼓点的密紧,大龙的各式表演逐渐结束,退卧在两侧。

3、金龙翻滚,双龙飞舞:在大龙表演结束后,后场的少年舞龙队踏着鼓点逐一上场,随着节奏的加快,两条小金龙在场内进行游、翻、滚、跳、戏等各种套路表演。

4、四龙献福:接着一阵急促的鼓点,两大龙齐身上场,场面更加五彩缤纷、壮观,在四龙同时进行十个套路表演后,分居四点,盘躯望珠,意思是说人们的生活水平会逐年提高,经济社会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5、谢幕:四条龙盘首之后,随着珠球的变移,摆动着身躯,在场内就地点头谢场,最后随球下场,球随着掌声的高低及龙身的起伏不定,预示着龙呈福祥。

四、表演器具

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顺河舞龙的表演道具主要有青、白、黄、金四条龙,表演者服饰50套,绣球2只,伴奏乐器鼓、锣、铙、镲、铛等。其中,那青、白、黄、金四条龙,由竹片、木片和彩色布料编织而成,龙长多为20米,龙的构造大致都可分为龙骨、龙衣、龙杆三部分,龙骨用竹、木片制成,龙骨外面的龙衣由彩色布料制成,布料一般具有高度弹性和极强的任性,整条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其形象十分逼真。

五、传承状况

顺河舞龙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自清朝末年至民国中期,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张昆等,解放后至今到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杨振才等,随后出现以卓德明、杨玉玲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舞龙艺人,目前顺河舞龙主要传承人有:成年人舞龙队:杨振才、卓德明、杨玉玲、李军等。

少年舞龙队(男队):张飞、张恒、王笑、袁浩、赵杰、程子善、马盖、王猛、陈岩等。少年舞龙队(女队):张敏、张琰、陈兆楠、杨宁、张芯、马寒、马盼、盛媛、张冰冰等。

锣鼓队:陈铮、王忠、张腾、刘新、邓瑞、刘李、乔丹等。

推荐宿豫区更多特产
宿豫区导航

下一篇:丁嘴跑驴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