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桃源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传甚广的桃源瑜伽焰口手势舞,是桃源县民间戏曲和其他民间舞蹈十分重要的动作原形库之一,亦是古老的宗教舞蹈遗存,在湖南民间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由巫、道、佛三教手谒融合浓缩而成。瑜伽是佛教中的“唯识学派”,尊弥勒为始祖。瑜伽意为“相应”,“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显扬圣教说成瑜伽品》)。“焰口”也叫“面燃”,是佛教中的饿鬼名。相传饿鬼,骨瘦如柴,喉小如针,夜晚见之,口喷火焰,故名“焰口”。瑜伽焰口是佛事活动中,佛教徒为了不使自己成饿鬼并解除饿鬼痛苦,通常在黄昏时举行仪式求佛祖帮助解脱。

唐咸亨年间,“瑜伽行派”传入武陵建德山乾明寺,1为佛家第五十三福地,并有“瑜伽焰口经书”珍藏于常德府大善寺。

桃源自古以来均在常德的管辖区域内,相距也不过区区20多公里,佛家法事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即瑜伽焰口手势,便很自然地渗透到当地原有的手结印契之中。然而,从巫术衍生发展而来的道家思想学说,至汉代张道陵集道教之大成后,更是根深蒂固地统治着各种斋醮祭祷活动。隐逸宗师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逃避现实的乌托邦理想。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就是在这种流派纷呈、杂糅相济的态势下,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构架。在进行佛事活动时,按内容划分,可归纳为准提谒、伏魔谒、莲花谒、三宝谒、五岳谒、五方神谒等十组(每个谒均有其含义,如“准提”意为“心性洁净”)共计128种,其中箴言手诀94种,口讼手诀34种,明显地留有佛、道、巫的痕迹。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在进行拯饿活动时,主持僧头戴五佛帽,身穿青色圆领袍,斜披红色百佛(一百个黄色绣花罗汉)袈裟,右手指扣佛尘置于左臂,正襟盘坐在香案前,乐队列成顺八字坐于两侧,在主持僧依照传承的规定程式不断变换、表演各种手谒的过程中,有铛、小铃、木鱼、鼓、笙、箫、笛、管、胡琴等为其伴奏,主持僧口诵咒语的内容基本上是颂扬菩萨威德,劝人修练成佛一类的忠告,除了宣传迷信等弊病之外,在历史上,在京剧里,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其腔调有的类似古曲,有的好像小调,八曲九调一般比较低沉、幽深,节奏徐缓,悠扬中似有渺茫感,以增强现场庄严肃穆的气氛。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自宋初传入以来,逐渐形成的套路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与地域、历史交织成千丝万缕联系的特征——第一,与桃源民间民俗活动的发生发展一同存在、提高、完善,有很强的融合性与依承性;第二,各组手势源于生活,高度概括,洗炼、利落,具有很强的摹拟性;第三,与流传久远的楚俗巫风攀亲带故,道事习俗相互渗透,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传承性;第四,技巧复杂,做完全套手势必须有从童子功练起的深厚功底,因此,能作为传承的弟子呈倒金字塔形状,也就形成了它的稀有性;第五,它本身包含着不可小视的健身功能,体育活动中的瑜伽功,其雏形基本接近该手势,也使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作为原始形态的地方舞蹈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与桃源其他民间舞蹈密不可分的联系上。如一套名为“北方世界成就佛”——典型的桃源瑜伽焰口手势,被桃源汉剧中青衣的手势、指法所借用,与丑角旦角逗彩手势表演一一对比,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难分彼此。而更为奇妙的是桃源地花鼓中的扇子功,竟与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如出一辙,与桃源丝弦《刘铁嘴算命》的手谒功夫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残疾人舞《千手观音》的手势,部分从“观音诀”中可以窥见,其持久性、艺术性,源于传承与借鉴,魅力无穷。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从第一代宗师谭法兴、张超凡到何立中、曾老七,已传承了七代。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的学者前往桃源收录整理,于1984年8月编入《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专家亦来桃源流传地区收录整理了其中一部分,对研究桃源宗教舞蹈300余种手势的源流、沿革、演变,对舞蹈手势的产生、发展,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推荐桃源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桃也感兴趣:
桃源导航

下一篇:陈官短穗花鼓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