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梓潼县

文昌古籍

文昌古籍

一、文昌古籍的产生发展

文昌古籍是记载文昌文化的古代书籍,它依附于文昌帝君而产生,名播海内外。

发源于梓潼的文昌文化,大约起始于东晋后期。相传,越西氐羌人张亚子,为报母仇,杀了邛都县令,后来举家逃到梓潼七曲山避难,后仕晋为将,生前与建立后秦皇帝的姚苌有交往。死后,氐羌人哀悼,在七曲山建祠祭祀他。

在对亚子神自然崇拜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出现了祭祀氐羌人原始图腾的古老习俗,同时,建善板祠,供奉亚子神,开始出现了祭祀的萌芽,也是庙会文化的开端,这正是文昌文化形成的初始阶段。

唐宋时期,道教成为国教,“神道设教”是封建帝王惯用的手法。唐太宗承继东晋以来的“压獠”政策,在全国取得政权之后,武力镇压下的“獠人”在盆地山区仍保持了自己的力量,而梓潼神等又是巴獠的精神象征。封建统治者为了借梓潼神保护自己,把梓潼神变成了统治阶段御用道教的尊神。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幸蜀途经梓潼七曲山时,自言有梓潼神保驾,于是封了张亚子为“左丞相”。唐僖宗幸蜀,效法先皇,封了张亚子为“济顺王”,许诺梓潼神张亚子娶兴唐公主为妻,还解佩剑挂于神庙以示笼络。这完全是想借助张亚子神灵,安定剑南地区以保西京(成都)。到了北宋,宋太祖平定后蜀,把巴蜀作为后方物资供应基地,支撑其全力抗金。因此,两宋封建帝王仍借助梓潼神张亚子安定巴蜀,宋真宗赵恒加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高宗赵构又封了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宋理忠赵钧又封了张亚子为“忠文英武孝德仁圣王”,朝廷第一次在敕封中钦定梓潼神文运科举的职能。

梓潼帝君张亚子不断被加封,道教也不失时机封了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主管天下禄籍,使其成为了主宰全民族科举文化之神。

佛教不甘落后,也说梓潼帝君张亚子广行阴骘,以忠孝为本,利人利物,三十功满,证果天仙,后因夙孽,自蜀归依如来,被如来授记为“证果定慧王菩萨”,后来,又授记为“梵镇如来”和“证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位”。

元明以来,朝廷规定天下学宫都要建造文昌宫,每年二月初三各地学子都要在当地文昌宫举办文昌会,地方官员也要参加祭祀活动,清朝咸丰年间把祭祀文昌列入国家祭典,与孔子一样祭祀。一般的老百姓也把文昌捧上神龛,与天地君亲师同列,享受香火祭祀。

梓潼帝君张亚由道教推崇,受儒生文人奉祀,还被佛陀释迦牟尼授记,真正成了道、儒、佛三教尊奉的大神。在其演化过程中,道、儒、佛的教徒利用扶鸾降笔等宗教神学手段,假借帝君之口,宣扬自己的学说,教化人们。

南宋乾道年间,蜀中道士刘安胜假托“天尊”之名张扬自己的著述《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出现了第一部文昌经书。直到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的十几年间,刘安胜又几次假托“神授”故伎推出了《大洞法》和《大洞箓》、《清河内传》、《文昌化书》、《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等经籍,刘安胜是为文昌帝君著书立说的第一人。

此后职业教徒们纷纷效仿刘安胜,假托文昌帝君降笔而编撰文昌经籍、-。据统计,文昌经籍、-、著述近百余种,200余万字,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建筑、雕塑、音乐、绘画、医学、民俗、宗教等,内容广泛、博大精深。这些著述还木刻印刷成书,传播于海内外。至今在梓潼文管所尚存有清光绪年间木刻残片50余片。

二、文昌古籍的内容及其价值

文昌文化古籍内容有劝善惩恶、济危扶贫、积德修身、以德治国、以公治世、以孝治家等,涉及宗教、医学、戏剧、音乐、文学、道德、民俗诸多方面,是能够系统地宣传文昌文化思想内涵的巨述。它为后来研究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科举文化、善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提供了宝贵的文字依据。

在百余部的文昌文化古籍中,最能体现文昌文化内涵的主要著作有《文昌大洞仙经》、《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全书》、《文昌帝君功过格》、《文昌大洞仙经注》等近10部著述。

三、文昌古籍的流传和影响

随着梓潼帝君张亚子与天上文昌星的合二为一,文昌帝君的崇拜也就进一步从地方遍及全国。宋元以来,以文昌帝君降笔名义编撰、传授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大洞仙经》、《文昌孝经》等诸多书籍广为流传,这些经籍不仅在中国内地和台湾、港、澳有着广泛影响,并且飘洋过海,远播国外。

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推荐梓潼县更多特产
梓潼县导航

下一篇:文昌神话传说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