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 > 武安

武安赛戏

武安赛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安赛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乐赛戏流传于河北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查,清道光年间东通乐赛戏已经产生和流传。

东通乐村村民有信奉土地神的习俗,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节期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吉利平安等。这些活动由本村庞姓家族负责组织。年前农闲时间已着手准备,演出费用均由村民集资解决。

东通乐村现存赛戏都本有数十部,内容多是反映各朝代历史的剧目,如《幽州》、《三关》、《广武山》、《夜打登州》、《千秀岭》、《潼关》、《八义》等,多以历史故事为内容,还有神话传说如《八仙庆寿》,生活故事《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每本戏的演出时间不等,少则几十分钟,一两个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东通乐赛戏属傩文化范畴,其服装、道具、表演、音乐等都有其独自的特点。赛戏剧中人物多由男性扮演,整个剧本没有唱腔,靠演员用带有地方语言的道白、韵白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戏剧台步和舞蹈也较简单而程式化。赛戏配乐主要用大鼓和铜器即大钹。鼓点、钹点也极其简单,文场乐器一般不用。赛戏的服装道具与一般剧团的服装道具相似,此外还有各种剧中人物的面具,多数剧本演出时是不戴面具的,少数剧本如《调喏喏》、《大国称》、《吊黑虎》等剧需戴面具演出。

因年代久远,现存的手抄赛戏都本已焦黄陈朽,有的已破损不堪,如不再妥善保管或采取有效措施,这些遗产将毁于一旦。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现在真正懂赛戏表演的艺人已经很少,如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那种原生态型的原汁原味的赛戏就看不到了。该村原流传赛戏面具数十部,“文革”期间已付之一炬。从幸存的一部面具看,制作精工,形象画真,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含量,但已破损,急需保护。因家族内部矛盾,赛戏剧本与服装道具分别由两派保管,两派互不往来,因此对剧本和道具保护极为不利,尚须解决。

推荐武安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武安导航

下一篇:刘伶醉酒酿造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