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廊坊 > 固安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冯村位于固安县中南部35公里处,隶属于渠沟乡。固安县河北省中部平原县,地跨北纬39度,东经116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十分丰厚。幅员面积69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9•5万。

小冯村音乐会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由陕西一牛姓道长传教后村民辈辈承传至今。俗称“道乐”。音乐会吹奏谱用十个音符,即:四一上尺弓六五凡合乙。采用平仄变声和阴阳变调技法,以及变化莫测的“那口”垫音,从而使音乐更加悠扬悦耳,卓雅不俗。本村吹奏时采用是大弓调,即现在的降B调。

小冯村音乐会现存九支套曲,六支大板曲,和三十多支小曲,还有一套打击乐。

九支套曲是:《颜回》(包括颜回、下山虎、金字经等),《小花园》(包括雁过南楼、大通法界、接佛歌、小花园、三归赞),《骂玉郎》(包括骂玉郎、山坡羊、柴茶歌、感皇恩、三刹板儿、喊洞山),《普坛咒》(包括普坛咒、三宝、大赞、小通法界、兴豆章、大沙骆儿),《红绣鞋》(包括红绣鞋、红绫被、大红袍),《返魂乡》(包括上香赞、返魂乡、送佛子),《斩貂婵》、《将军令》(包括哭城、讨军令、将军令、赶子、张飞递枪),和《春夏秋冬之韵》,六支大板曲是:《四上板》、《翠竹帘》、《闹花灯》、《金字经》、《选圣记》、《五圣佛》。

另有鹅浪子、三公赞、小翠帘、三节礼、琵琶令、雪梅挂白、浪淘沙、汤头令、顺水令、昌盛令等三十多支小曲。

打击乐谱是:开坛曲、收坛曲、清坛曲七节,风入松、七字白、阜里胡同、挂玉带、玉女儿、训河、大合器、小合器共十七节。

音乐会使用的乐器有:小管、笙、笛子、引铃、云锣、木鱼、小钗。打击乐有:鼓、铛子、大镲、大铙、小铙钵。

演奏阵容为八支管,八支笛、八攒笙、两架云锣、木鱼、引铃,再配上全套打击乐器共计三十余人,故音乐会阵容庞大,气势磅礴,远近闻名。

小冯村,辽金时代称冯家巷。元代改称小冯村。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村子虽小,庙宇却多。元至清末村东修有“老爷庙”、村南修有“玉皇阁”,村西修有“奶奶庙”,村中间靠北修有“全佛庵”。每日暮鼓晨钟,诵念-伴有吹奏乐,日久天长便招来不少香客,一时香火缭绕、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自1368年左右传入民间,成立了音乐善会,声名鹊起。据村内古稀老人讲,明永乐年间皇帝一个妃子下江南路过小冯村听过该会演奏,后奏明皇帝,皇帝下旨在在村西“奶奶庙”后面又建了一个大庙,铸了三尊奶奶铜像,高九尺九寸;铸大铁钟一个高六尺六寸(铜像1958年被北京博务院拉走,铁钟被砸坏炼了铁。)皇帝赐音乐会大锣一块,云锣一架,大镲、大铙各一付,笙两攒,盖有御印的赦旨一枚。至今保存完好的乐器有:大明宣德五年造的五年爪龙大镲一付,铙一付,木斗笙二攒,另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大镲一付,大铙一付,铜斗笙三攒,小镲一付,云锣一架,手抄古乐谱三本。六百多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会兴衰交替直到文革期间中断。

小冯村音乐善会,第一代会首应是牛姓。第二代会首是李姓。李姓据说是当时的一名武官,守护“牤牛河”,李姓兄弟五个,人称李家五虎,有权有势,后因私铸钱币,在明万历年间被皇上派兵满门抄斩。因之音乐善会便日逐衰败,时兴时衰,明末清初时由潘姓主持,清朝入关后孙姓迁到该村,因孙姓是“旗人”(正蓝旗),于是音乐善会便由孙姓主持,一直到1966年文革前中断。

音乐会自1997年冬重新恢复,频繁活跃在固安城乡,2001年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文化与生活》栏目的编导来小冯村采访摄像,9月19日做了新闻专题,并在电视上播出。同年8月中旬小冯村音乐会在廊坊日报刊出新闻。同年十月参加河北省举办的吹歌大赛,荣获河北省文化厅授予的“优秀班队”称号,并发给了荣誉证书。2005年5月16日参加廊坊国际商贸会文化活动周的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如今全体学员经常在劳动之余有组织、有纪律,并且在一种自觉友好的气氛中排练,多次得到县乡有关部门的肯定。2006年,小冯村音乐被河北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1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小冯村古典音乐节。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意识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农民在农闲季节从事商贸活动或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因而经济问题成为了困扰音乐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小冯村音乐会正面临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乐谱需要抢救性整理出版,以便交流、传承、保存。新乐手需加大力量培养,以防断代失传。乐器需要更换,一些明、清乐器不应继续使用应妥善保存。应想方设法建设活动场所(现多在农家院里活动)。录制全部乐曲光盘。以上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小冯村音乐会的传承发展,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使小冯村音乐会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闪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推荐固安更多特产
固安导航

下一篇:吴起泥塑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