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锡剧

锡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剧是常锡剧的简称。常州是锡剧的主要诞生地,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锡剧生成早期叫“常州滩簧”,常州滩簧是吴语滩簧的一支。它源于常州农村水乡,是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常州府治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常州滩簧是在常州山歌小调、宣卷、唱春、南词等基础上,吸入凤阳花鼓的一些表演元素,并吸收了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完善的。常州滩簧的演员对白、曲调以及早期演唱的内容,都与常州地区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由常州滩簧到常州文戏,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三个重大演变过程。1921年,常州滩簧改名为常州文戏。1925年,常州文戏与无锡文戏合流,统一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1953年起称“锡剧”。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美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在常州滩簧向常州文戏发展的过程中,一大批骨干艺人的演技普遍得到了提高,还涌现了多位深为戏迷观众赞赏的有突出才能的领军人物。他们中有王嘉大、周甫艺、孙玉翠、余桂良等,尤其是王嘉大不仅艺术上卓有成就,而且在经典剧目的形成和培养一代新人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亲授的徒弟就有30多名,而徒侄徒孙更多,达数百人之众,许多著名演员和表演艺术家如周甫艺、沈阿焕、刘荣炳、徐林美、李如祥、周菊英、王汉清、吴雅童、王兰英、梅兰珍、杨企雯、沈素珍等,皆师出其门。传至彬彬腔创始人王彬彬,已是第七代。

在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常州市锡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吴雅童、杨企雯形成了自成一格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吴雅童吸收了兄弟剧种的表演程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技艺。在唱腔上,其真假嗓并用,男女腔揉合,唱中有说,说唱相连,形成“一活二怪三奇”的表演、演唱风格,为锡剧丑行声腔的创造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杨企雯,艺名东翠珍,10岁学艺,主工旦角,14岁登台演戏。从艺以后,以扮相俊俏文静,嗓音圆润、纤巧,以工整雅秀著称,深受戏迷观众的青睐,形成了独特的旦角唱腔流派。

在此期间,武进锡剧团、金坛锡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包文奎和崔龙海,则以“唱勿煞”和“做勿煞”的艺术特色广受赞誉。

包文奎:嗓音宏亮,委婉动听,被梨园行家誉之为“唱勿煞”的艺术家。其初学花旦和老旦,后改唱小生,曾在《三笑》、《梁祝》、《珍珠塔》中任主角,所演剧目多次获奖;

崔龙海:人称锡剧“猴王”,其以擅长演猴戏著称于省内外。由其主演的《火焰山》、《打三妖》、《闹天宫》等锡剧经典剧目,历演不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市锡剧团涌现出一批唱、念、做俱佳的优秀演员——吴小英、居亦琴、刘平鸽等,她们被戏迷朋友称之为常锡的“三朵花”。

常州锡剧艺术生产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涌现出一批经典剧目。改革开放以来,常州锡剧剧目创作和艺术生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楼夜审》被摄制成彩色电影,《攀弓带》、《杜鹃红》、《风流母女》、《老铳》等先后获省锡剧节优秀演出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烟村三月》被拍成戏曲电影,并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少年华罗庚》连演一千多场,经久不衰,成为金坛锡剧团的保留剧目。为振兴锡剧事业,培育锡剧后备人才,常州锡剧团与常州文艺学校联办了锡剧表演、演奏班。市文化部门组织专家编纂了锡剧音乐乡土教材,录制经典唱段,在多所学校进行锡剧普及教学活动。一批优秀演员,对中小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和辅导。同时,常州业余锡剧活动,亦出现了日益繁荣的景象。民间职业、半职业剧团和一些小型演出队纷纷涌现,群众性锡剧演唱活动精彩纷呈,成为常州城乡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信息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推荐常州市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剧也感兴趣:
常州市导航

下一篇:太平锣鼓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