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茶祭
茶祭最早起源于夏朝,据传,大禹帝的女儿仪狄公主与附马司徒庠奉命在会稽守陵,偶尔发现在禹王陵周围,有十几丛正开着奶黄、奶白色花朵的茶树。在当时,还没有饮茶的习惯,茶叶还只是一种比较珍贵药材,为人们所重视。夫妻俩就地采了一些茶芽合成一捧,时令虽已中秋,但仍香气扑鼻,夫妻俩恭恭敬敬将茶芽放在祭坛上,又恭恭敬敬地行三拜九叩首的大礼,这是最早的关于茶祭的传说。
新昌的茶祭活动开始于天姥山广福寺建成之日。据传,天姥山是西王母行宫,天姥茶早在仪狄发现禹王茶之前已发现和使用。据传西王母弟子广福四处为民除害,用茶做的药丸解除人们的疾患,因而深受人们爱戴,在广福升天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天姥山麓建了广福寺,一年一度的茶祭活动也从此开始。
在北宋真宗天僖庚申年间,茶祭在天姥山地区比较流行。比较典型的如天姥山东麓东山村徐氏家族的茶祭活动。徐氏家族的兴旺与茶有关。徐氏世祖武忠公前来天姥因茶喜结良缘,后在东山村置地,采摘野茶,种植新茶,茶叶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世代相传。后徐氏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成为天姥一大旺族。为纪念武忠公,每年一到谷雨前,由村总祠堂族长主持开展“茶祭”活动,并亲自作筹划。每年逢茶祭前三天,凡年满十八岁未曾嫁娶的贞男童女辰时到各房茶山自行采茶,不论多少,将采回的茶芽统一摊在永思堂祠堂大厅的新簟上凉干。炒茶师傅由总族长亲自选定,一旦被选定为炒制“祭茶”的能手,需在三天前和妻子分居住进祠堂厢房,这叫净身,方可炒制。在茶祭当日,经精心安排,永思堂祠堂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祠堂六扇大门敞开,各房族长、缙绅雅士、天姥东山两寺方丈纷纷涌向永思堂,前来参加茶祭。中堂厅内,红烛高台阵于前,专用茶碟抱在先,银色酒壶立两旁,三牲福礼摆后边(猪头、鲤鱼、全鸡),随着总族长“祭典开始”一声令下,四处礼炮齐鸣,锣鼓喧天。尔后,由经理宣读祭文。宣毕,由总族长、经理、各房族长一一按辈祭拜,礼毕,每人坐于两边品茶,茶有专人提供,青瓷碗内撮放天姥峰茶,用姥东徐氏别具一格熏黑紫色铜壶,注入碗内。只见汤色清澈明亮,茶香四溢,谈古论今,逍遥自在。茶祭毕,春茶就全面开摘。
茶祭活动延续了千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由于商路中断,茶园荒废,茶祭活动也就停止了。解放以后,虽然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茶祭活动被当作“四旧”而破除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县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作为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茶文化活动日趋活跃,茶祭活动又得到了恢复。
新昌县茶文化研究会在继承徐氏家族茶祭、保留茶祭的主要程序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会同有关人员对茶祭活动的祭祀对象、参与人员等一些内容进行了创新,一是把家族的茶祭仪式变为全社会的茶祭活动,让全社会与茶相关的人员参与,二是把茶祭的对象从原来的家族创世人,变为对新昌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如东晋时的高僧支遁、昙光等,在新昌沃洲山建立小岭寺,倡导种茶饮茶,并把茶引入禅门,开启禅茶之风。三是在茶祭的时间上从原来的茶叶开采之前调整为茶叶上市期间,从谷雨前调整为清明后;四是茶祭大典程序进行了再编排,增加了献祭舞等内容;五是贡品从原来的猪肉、鱼肉和全鸡变为素祭。
茶祭大典的程序分肃立雅静、鸣炮、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茶、敬茶、恭读祭文、行礼、献祭舞、礼成等12项议程。
茶祭活动是新昌人民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忘记对新昌茶叶发展作出贡献的前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茶祭活动,学习先人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凝聚共识,调动整合各方力量,树立更高的目标,引领新昌人民继续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茶叶生产更有文化内涵,有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为新昌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
“新昌茶祭”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绍兴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