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

彝族月琴音乐

彝族月琴音乐

凉山彝族“男弹月琴,女弹口弦”的习俗,是广传的口碑,月琴是凉山彝族有代表性的乐器,深受彝族人民酷爱。在长期流传中,月琴音乐的艺术水平和音乐文化两个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和深度。

【产生年代】

月琴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晋阮咸、秦瑟。汉唐时的“琵琶类乐器的实物,传于现代乐坛的,有阮咸(又变形成月琴)。”(常任侠《龙首琵琶与凤首箜篌》)月琴在彝族中流传最早见于《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有南诏乐器“有龙首琵琶(即月琴),如龟兹制……”。绘于十七世纪的云南巍山文昌宫桥墩的壁画,“彝族踏歌”图中有月琴。

四川凉山彝族流传月琴的历史,虽无翔实记载可考,但从有关传说和传承状况及联系社会历史考察,最迟至明清时代已有流传。有关彝族月琴的传说很多,其中有说最好的月琴出在兹兹甫吾(云南昭通,凉山彝族故土),圆得像月亮,所以叫月琴,是祖先从那里带来的;月琴是“乌蒙”(君王)赐给“宁”(彝族首领)的。这些传说折射出凉山月琴是“外来”之说。凉山社会在元明以前十分封闭,明清时代,由于军屯、民屯和大量的汉族人口迁入,“商贾流通”,生产资料、生活日用品得以交换。由于月琴制作不像“竖笛”、“马布”简单,可以自制。据此推测月琴传入凉山的时段应在明清,历史也应有数百年之久。

【分布区域】

月琴流传范围十分广泛,本名录“彝族月琴音乐”所指的分布区域,则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境。另外,凉山周边属凉山彝族亲缘的马边峨边以及汉原、石棉、盐边、米易、九龙等县的彝族地区也有流传。普格县为凉山彝族聚居区腹地,月琴流传全县城乡,尤以螺髻山镇、小兴场、西洛、大坪乡、文坪乡等乡村较为普遍。

【基本内容】

一、凉山彝族月琴音乐

(一)乐曲及特点

凉山彝族月琴曲成千上万,无以数计。题材和表现的内容也十分广泛,称得上是凉山彝族的“社会生活之歌”,“精神生活的手段”。音乐旋律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而且音乐语言已经器乐化,形成有个性的、习惯的音调群。同时,许多乐曲有相当成熟稳固的音乐形式,如《雷波调》、《甘洛调》、《布拖调》、《普格调》等。

(二)高超的演奏技巧

(1)右手。以指尖(甲)触弦的传统技法最普遍且富特色。技巧有:弹、挑、勾、抹、双弹、双挑、扫、拂、三弹、四弹、轮。

传统的指弹法极富音色和音质以及感情色彩的变化。拨子弹奏,声音清脆明亮,悠长如歌。

(2)左手。技法有:打、带、擞、吟、滑、推复等。

除以上左右手的技巧外,也还有一些综合的技法,如“鲁洛”,即下把弹奏;“阿莫(内弦)配阿甫(外弦)”,“阿甫弹调子,阿莫是配音”等等。

(三)表现手法丰富成熟

凉山彝族月琴手继承了祖辈们长期积累的演奏经验,形成了成套路的展开乐思、组织乐曲、表现情感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习惯手法。大致归纳为:摹仿法、承接法、核心音调派生法、展开法、节奏(音型)变奏、调式调性对比变化等等。其中丰富的调性变化,是集中表明凉山彝族月琴音乐在艺术上的突破与贡献。

二、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文化

凉山彝族的民族情感、思想情绪、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反映在月琴音乐方面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有关的传说、故事、谚语、乐语、歌谣等,也反映出月琴及音乐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如普格县流传的姑娘史娓与小伙子拉惹的爱情悲剧,史娓被逼殉情吊于她二人经常幽会的大树下,拉惹砍下那棵树做成了月琴,这是彝族人民把月琴视为忠贞爱情的产物。又如谚语“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把琴音当作心声的代言等。

【基本特征】

一、不附属于伴奏,艺术水平高度发展

在凉山彝族聚居区以外的彝族地区和许多民族中,月琴流传也广,但主要作为歌舞或戏曲中的伴奏,或作为礼仪吹打乐班中的乐器之一。历史上凉山彝族没有职业艺人和乐班,无乐器合奏,月琴完全作为独奏乐器。凉山月琴音乐在艺术上获得了更高水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丰富的蕴藏,有知名乐曲,乐种成熟;演奏技巧高超,繁多而娴熟;突破单一调性,近远关系调转换自如。

二、鲜明的风格特点,器乐化的个性

凉山彝族民歌、器乐曲,人们一听就能认别,其月琴音乐不仅如此,还形成了特有的月琴音乐语言,由传统弹法产生的独特韵味,器乐化的音型音调,习惯的旋法,已经具有较成熟的器乐化个性。

三、广泛的群众基础,乐器的代表性

凉山彝族“男弹月琴,女弹口弦”的传统,代代相传。过去在凉山彝族地区,各地皆有月琴,无论闲暇自娱,还是喜庆、节日、祭祀、作斋,大多有月琴和其他乐器供娱助兴,月琴往往成为凉山彝族文化族属的标识,是一件有代表性的乐器。

【基本价值】

一、深厚的文化内涵,群众的精神食粮

凉山彝族喜爱月琴音乐,一方面是它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则是赋予它的人文意蕴和文化内涵。这些都从关于它的大量的传说、故事、典籍、诗歌、民歌、谚语、乐语里表现出来:彝文古籍《西南彝志》描述古代歌场有“蜘蛛弹弦子,苍蝇吹号筒”之句。彝族乐谚“黑溪略撒弦子哦”。意思是“心里的愁与乐,月琴弹出来”。“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弄只几你动黑那根打?麻母几你丫合那根打?”译意是“为啥手指会说话?为啥弦子会唱歌?”正是彝族民歌所唱:“十个指头弹月琴,不是琴弦在说话,是弹琴人心里在说话”;其深刻社会人文内涵尽在其中。此外,月琴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称得上是彝族离不开的精神食粮。

二、高度的艺术贡献,极大的开发价值

月琴是一件结构科学完整,性能良好,音色优美,表现力强的旋律乐器;彝族月琴音乐如前述不仅资源丰富而且艺术性很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凉山文工团与厂家合作将月琴制作成3根弦,用于乐队合奏、领奏,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独奏曲,该团著名彝族女演奏家沙玛乌芝(已故)演奏的《雷波调》、《甘洛调》、《威宁调》等,由此带来的示范效应,群众中涌现出一批仿效的青年优秀乐手,他们演奏的乐曲在传统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凉山彝族月琴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三、具有抢救和保护,继承弘扬的价值

凉山月琴音乐是彝族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传统和遗产不仅表现在上述月琴音乐的艺术性、月琴文化的社会性方面,还表现为维系传承人方面。造就了以沙玛乌芝(1956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金奖,著名月琴女演奏家,已故)为代表的,历代优秀乐师、乐手,以及当今凉山州内各地的知名乐手。当今改革开放,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使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以文化搭台的活动中月琴就常被用作乐器、道具、产品,有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推荐凉山州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彝族也感兴趣:
凉山州导航

下一篇:彝族挽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