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 > 荔城区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
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为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印刷、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

2013年4月,《俞氏传统木刻雕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木刻雕版艺人俞音、俞永、俞乐传艺给俞氏家族,包括俞良甫。“俞氏传统木刻雕版”技艺形成宋元时期,在国内外享有重要的地位。

据《莆田县志.人物传》记载:俞良甫,元代人,家住莆田仁德里台谏坊。在故里勤心学习木刻雕版,善剞劂,刀法娴熟。元朝末年,干戈扰攘,社会1不安。至正二十七年(1367),良甫避战乱东渡至日本,寓居东京嵯峨。向日本人民传授雕版技艺,为日本培养许多雕刻艺术的后起之秀。

国内明清时期,俞氏家族“地少人多”,以雕版“营生”、“生计”而世代相袭。“俞氏传统木刻雕版”主要雕制文学、理学书籍和家族0遗作等。

民国时期,俞氏传统木刻雕版以印制私塾课本、描红

簿、历代艺文、各地族谱、家谱为主,兼刻有图书中的插图,以及版画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倡导家族和个体雕刻作坊进行手工业联营,俞氏传统木刻雕版逐渐并归集体合作社或国营的印刷厂。

当前的平面木刻雕版,秉承传统的雕版技艺,俞氏传统木刻雕版技艺制作挂件、文玩器具,各种图案、还有民间的“红团印”、“白糕印”、等等,运用的范围仍为广泛。

俞氏木刻雕版印刷技术俞文中、俞致敬、俞仰峰、俞孟瑜、愈禹广、俞金木、俞亚笔、俞祖鸿、俞阿泉、俞天顺、俞万奇等代代相传。

俞氏传统印刷雕版特点为运用本地产的枇杷木板,双面刻字、画、图案。制版的版心,(也称中缝)、尾线、版口及“象鼻”在版面结构中的标志,为折叠书页而设。书籍的装订以上下“鼻线”对齐,对折书页。版心在装订后就自然成了书口。所以版心部分刻写书籍的卷名、卷次、和页码,便于查阅。

一、传统雕版设计、制作原理

传统印刷雕版设计,体现人类复制技术的进步。雕版设计的原理就是复制印刷的原理。莆田传统雕版设计的原理是把文字、图案,阴文刻于板材之上,然后再用纸等敷于雕板,进行复制。雕版设计的原理分三步:写稿上样、雕版制作、雕版印刷。

以上三个互相连接的步骤,是雕版设计的整个过程。印刷雕版的制作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

二、结构设计

传统雕版印刷从右向左的刻版结构顺序设计,为竖写直行,这种传统的版式结构代代传承。由于古代雕版竖写进行,从右向左的刻版结构顺序,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写顺序与阅读习惯的养成。莆田传统印刷雕版为双面刻字。对于雕版印刷而言能节省木材,降低成本,减少雕版堆积所占据的空间。这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设计考虑。

莆田传统制版的版心是版面的中间部分,也称中缝,这中缝是指印刷雕版的每版中间留有的中缝空隙,版心分为三个部分,以“尾线”为界,尾线至上下边栏线之间的距离兴化人叫“象鼻”。上下“尾线”之间的部分为版口,版口上面为上鼻,版口下方为下鼻。“象鼻”结构中的鼻线是版面中间线的标志,从功能作用上讲这是为折叠书页而设。书籍的装订要求按照上下“鼻线”对齐在一条线上,对折书页,版心在装订后就自然成了书口,所以版心部分一般为刻写书籍的卷名和页码。这样的版面结构设计便于装订后阅读,书名、卷次、页码一目了然,方便阅读查询内容。

莆田俞氏传统印刷雕版的字体是老宋体、仿宋体和楷体。从结构设计上讲,宋体、仿宋体结构横平竖直,便于镌刻走刀,印刷出来的字体线条分明,刀刻韵味较浓。字体结构中的横细竖粗与雕版的木纹肌理是一致的。故而凿刻时不需费力,就可刻出较粗的线。而宋体字、仿宋体的横笔与木板的纹理方向垂直,故而凿刻时工艺要求较高,粗线易于走弯,而细线更易雕刻,因此横线较细。同时老宋体字形端庄有力,适宜静止地近距离阅读。楷体和篆刻的布局设计、刻工要求更严。俞氏雕版均因客户的要求,各种字体都运用。传到日本的功夫中也都运用上去。

三、材料、工具

莆田、仙游多产枇杷,枇杷木硬度适可,不易开裂变形,木纹肌理直顺,易于凿刻走刀。雕版的材质是枇杷木板,也有用梨木板。这种材质软硬适度,如果太软了,不易把握刀刻的力度;如果太硬了,刻凿难度较大。而枇杷木板、梨木板、枣木板、黄杨木等自然属性最适合雕版。新木板一般要放置3-5年以上才能用来制版。因为新木板含有水分,易于变形,需经过放置自然干透后,性能稳定,再使用。

俞氏传统印刷雕版的制作工具主要是拳刀、弯凿、直凿等。除此之外韭菜边、针凿、木槌、铁尺、小棕帚等也是必备刻版工具。莆田古时刻版特有的专用工具是“拳刀”,所有线条全凭一把“拳刀”刻出,其刀身为长条形,刀刃为斜刃,形如月牙。为了拳握方便,刀身装有木柄,故称“拳刀”。“拳刀”的主要功能是刻字。“拳刀”握持的方法是右手四指握住木柄,大拇指顶住刀尾部,左手大拇指向前顶住刀身下端,四指按住木板。“弯凿”的功能主要是“剔空”多余的版料。

四、刻版工序主要是“上样”、“刻版”和“修改”。其操作工序是:

第一工序设计式样俞氏传统刻板前要设计“样稿”。家族中有专业人选设计。也有少部分请专事书写、版画的艺人书写、作画。

第二工序用糨糊涂板用糨糊涂满板子,涂板要求要均匀一致,糨糊不能太稀。糨糊太稀,水分多了,稿样墨迹容易湿化。也不能太干,糨糊太干容易造成稿样褶皱。

第三工序上样根据刻板的尺寸,选用熟宣纸、墨笔写(画)成。将手写的“样稿”(包括字、画、图)贴到木板上,这一过程就是“上样”。“上样”前用湿布把木板擦洗干净。然后再“样稿”贴到木板上,需注意“样稿”平整,对准板面,平贴于木板之上,不要歪斜。待字迹全部印于板面之上,用刷子背拍打板面,使宣纸的纤维脱落,而墨迹留于板面上。如遇有的字迹没有印上,则需补字、补画。上样后板子经过晾干,再打上一层油底,以防墨迹脱落,就可以备刻了。

第四工序垫版刻字画前先将木板下面垫一块约5—7厘米高的木垫,使板子和桌面保持15°-20°的斜面。便于手持刻刀的施力方式。

第五工序刻栏线通过先刻栏线,给每行字确定位置。栏线的刻凿方法为用“刷刀”左边刻三刀,右边刻三刀,厚度0.1厘米的栏线就立体地呈现出来了,然后在刻字的过程中,再用棱刀剔除栏线两侧多余木料。

第六工序刻字根据字体墨迹凿刻是雕版制作的关键。俞氏传统刻板艺人刻字主要刀具是拳刀,右手持拳刀,左手护板。刻字的顺序从右向左刻,刻右边用“发刀”刻法,要求用刀深透。刻左边用“挑刀”

刻法,要求用刀快速。

刻完字后,还需以“刷刀”剔除字体结构中的多余材料,使整个字体凸现出来,“即阳文”。

第七工序凿空版底剔空版面没有字画的空间。做到底部空隙处平整。

第八工序修改补版

俞氏传统刻板艺人刻好栏线和字体,并剔空多余的空间后,最后一步就是检查修改。如遇刻错的字,把错字挖掉,镶补上新的小木块,重新再刻。

俞氏传统雕版印刷技术对我国和全人类都具突出的历史贡献,其价值是:

一、文化传播的重大社会价值。

俞氏传统雕版印刷技术,制成各种书籍,通过“经、史、子、集”传播渠道,具有“存史、教化”作用,体现莆田传统雕版印刷的重大社会价值。

二、在国际上树立起俞氏雕版印刷的品牌。

“元人俞良甫版”、“中华大唐俞良甫”和“福建道兴化路莆田县仁德里住人俞良甫”,在日本、在中国,都成为一种产生国际影响的莆田文化大品牌。

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俞氏传统木刻雕版充分利用刻版技术传播农耕、林果知识,发展农业;带动制糖、制盐、造纸、冶铁、纺织的全面快速发展。

2、俞氏传统木刻雕版也扩大对外交流,带动海洋经济与对外的贸易数量与质量的提高。

推荐荔城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雕也感兴趣:
荔城区导航

下一篇:莆田南少林传统猴拳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