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笔制作技艺
绛笔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绛县自古为水陆码头,商业和传统手工业历来发达,从而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也产生一些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绛笔生产便是一例。
据传,秦国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后随秦始皇东巡,路过绛州,亲传造笔之术。至宋帝赵匡胤时,绛州制笔业已达鼎盛,贵为历代朝廷贡品。在其后的千余年间,绛州历代制笔艺人,承先人技艺之精华,不断改进创新,技艺日臻成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绛城内仅笔墨作坊就有一百余家,年产毛笔十万支,行销全国和日本、朝鲜等地。
绛笔的制作主要由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构成。原料选好后,经石灰水沤,加热处理,变为熟毛。然后开始做衬垫、齐材、合把、分头、圆笔,做盖毛、上盖毛、捆笔等,以上为水活。干活主要是选用竹杆、牛角、红木等材料作笔杆。笔杆竹有苦竹、湘妃竹、凤眼竹、花斑竹、烤火竹、紫竹等名贵竹种。笔杆做好后开始粘膛、胶笔头和修笔。一支毛笔的好坏,修笔是关键,用小小修笔刀把所有的秃毛拨出,有一根杂毛也会影响笔的质量。笔修好后,开始扰笔、定型、晾干,然后在笔杆上印字,这样一支像样的成品毛笔才算做成。
如今,新绛县内坚持绛笔传统手工制作的以于良英笔庄和積文斋笔墨庄最具代表性。于良英老人经多年探索、研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仅对羊毛处理就有撕、搦、沤、合、刮、齐、冲实、绘、间、通等82道工序,裁笔、焊笔更是精益求精,所制之毛笔毫尖、锋齐、刚健、型圆四德皆备,深受用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