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土家舞龙
“土家舞龙”活动是德江县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传统习俗,21世纪以前,德江土家舞龙主要以乡镇为单位出现,并把表演重点从农村迁徙到了县城;21世纪以后,除煎茶、潮砥等中心集镇外,主要集中于县城各街道。德江县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娄山山系与武陵山系交界处,系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多省(市)结合部。德江县取名乌江,据史志记载:“德江,古延江,今乌江也。”由于是连接荆楚和西南边陲纽带,自古享有“黔北门户”之美誉。
德江土家舞龙最早的图文记载,见于飞龙寺内正壁上的“求雨图”,该图作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虽历经600年沧桑,所画草龙、人物至今仍清晰可见。民国年间,德江县城舞龙已相当盛行。解放后,舞草龙逐渐稀少,现广为流传的“龙灯”是箍龙(用篾条作骨架,并罩上龙衣,贴上鳞片而成)。
德江龙(龙头内点灯,即为龙灯),一般为9节(每一节都有一根固定的撑棒),长度30—40米不等,最多的有49节,长度可达400米。龙的骨架是用多年生长在阳山上的荆竹(有时也用楠竹、斑竹或水竹)编扎而成,用麻丝作胡须(胡须的颜色可区分龙的尊卑),用猪尿包(猪膀胱)当眼睛,后用绳子将龙头和各节连接,罩上龙衣、贴上鳞片,再配以牌灯和鱼兵虾将,最后请当地德高望重之人,在龙头、龙尾分别画上“日”、“月”二字,并用朱砂对龙眼点睛,以赋予龙阴阳灵气,达到画龙点睛之效,整个龙灯就算制作完毕。
德江土家舞龙活动主要包括“起水(祭水)——亮龙——送帖子——入户舞龙——送龙宝——赛龙——炸龙(元宵节)——烧龙等环节。具体内容是:
起水——龙编扎好以后,由龙头(灯会负责人)组织群众敲锣打鼓,把龙送到河边或井旁,焚香烧纸,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请龙王下凡。
亮龙——起水仪式完毕后,龙便要到主要街道、村寨游玩一圈,以活动筋骨,看望庶民,实则是告知人们某某村寨今年又要玩龙灯。
送帖子——灯会派人挨家挨户送通知(家有丧事的,三年不接灯),最后由灯会根据送帖子情况,确定恭贺对象。主人接到贴子后,才会准备迎接龙灯。
入户舞龙——龙灯入户拜年。在锣鼓声的助兴中,主要由龙头做动作,并由一人领,众人和,领唱一些恭贺的内容,这时主人需放鞭炮接龙进屋,龙头对着堂屋香火先点头三下,并开始在屋内舞三圈,最后龙尾朝前依次退出。主人多以糖果、烟酒或钱物相送。
送龙宝——每条龙都要准备若干“龙宝”(用红纸做的圆球),从正月初九开始,重点针对大户人家、富裕人家、有名望家庭和新婚家庭送龙宝,以示得到龙神更多的惠顾,并祝新婚夫妇早生贵子,这时主人给的钱、物相对较多。在若干龙宝中,有一个用金铂纸做的宝,叫“金宝”,一条龙一年只能有一个或几年有一个,被恭贺对象,一般要以厚礼相谢。
赛龙——在正月十四日(县城赶集),各路龙灯齐聚县城抬着“亭子、地古事”- 比赛。亭子多以“常娥奔月”、“鹊桥相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挂帅”等故事为题材,而“地古事”则多以“姜太公钓鱼”、“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为题材。
炸龙——在正月十五晚上用烟花爆竹炸龙闹元宵。
烧龙——在正月十六日将龙送到河边,参与舞龙的人员吃完龙稀饭后,将龙的骨架烧掉,以示放龙归海,送神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德江土家舞龙的突出特点是“飘逸、火爆、惊险、刺激”。此外,其表演时间相对固定,即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二至十五,城乡各路龙灯均倾巢出动,竭尽所能演绎本村(寨、街)的舞龙文化。
由于时间和空间都相对固定,德江舞龙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提高,成为土家民间艺人进行技艺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台,是研究土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目前,德江土家舞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陷入濒危的境地。一是土家舞龙的分布已从广阔的农村缩小到了县城,舞龙文化直接覆盖的人数急剧下降;二是龙灯制作工艺多掌握在民间一些老艺人手中,工艺传承后继无人。三是舞龙活动经费主要为民间集资,由于经费紧张,大多因陋就简,使许多传统道具、节目内容、编织艺术渐渐减少而失传。四是因城市的发展,以“炸”著称的德江土家舞龙前景令人担忧。五是德江土家舞龙绝活,因掌握要领的人越来越少,需要多人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的高难度动作现已少见,舞龙表演观赏性明显下降,舞龙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