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铜仁 > 石阡县

侗族悄悄年

侗族悄悄年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悄悄年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民俗“悄悄年”是位于石阡县甘溪乡铺溪村冯姓侗寨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民俗的表现形式。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市,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东毗江口、岑巩,南接镇远、施秉,西连凤岗、余庆,北交思南、印江,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县。石阡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多、平地少,五陵山脉之南支斜贯全境。

关于“悄悄年”的起源无明确历史记载,但据当地老人讲述,“悄悄年”是侗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相传,在明朝时,湖北省江临县有个名叫冯笔亮的人,当时在南津朝廷任大将军,是皇上身边的鼎力武将,他有三个儿子,都是军中大将,一天,皇上身边的一位大臣上奏说:“贵州虽是彝蛮之地,但那里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兵家难得的好地方”。皇上听后心中大喜,立即把冯笔亮叫到跟前说:“你马上带兵点将,无论如何贵州把我拿下”。于是冯笔亮大将军就点上了自己的三个大将儿子,带上兵马直取贵州,不料在攻入思南时,大将军因气候不适,不幸病逝。大将军病逝后,他的三个儿子便商议兵分三路行事,大儿子冯应魁向石阡凯里进攻,在攻打石阡时,损失了不少兵力,继而再攻打凯里时,因兵力较少,地形不熟,而被彝蛮兵打败,最后只剩一个遭追杀,眼看追兵越来越近,恰巧见路上有四个死尸,急中生智,便把死尸拉来盖在自己身上,并暗中许愿“四个死尸若能保我安全脱险,我将子子孙孙过悄悄年,顶敬你们为四保将军”,追兵经过这里,用长镖刺了三个死尸,见都是死的,也就没多想便匆匆离去,大将冯应魁幸免于难后,转回石阡,清收残兵,定居甘溪铺溪。大将军实现自己的诺言,子子孙孙每年都过着“悄悄年”至今。

冯姓侗族先民在习俗的发展演变进程中,为了乞求神灵的保佑,过上平静生活。每家香堂上都顶着“四保将军”这个神位。在过年这天,准备年饭所熬的猪头,推的豆腐煮的饭,炒的菜一律不能残破,所谓残破,就是不能让人先吃过或先尝过。必须要等静悄悄地烧年纸敬奉“四保将军”后,才能全家人团聚着吃年夜饭。在烧年纸敬奉“四保将军”时,不准穿鞋,不准讲话,不准咳嗽。必须保持特别的清净,不能有一点儿声音。为此,天黑前,各家各户都要事先把自家的鸡、鸭、猫、犬、猪、牛等家禽家畜喂饱,使其不在天黑时因饥饿或寻食而发出声音干扰烧年纸。天黑是一家除留一个在家烧年纸外,其余人员全部带着葵花、花生、板栗等,到村子里看不见人,听不到声音的僻静处躲藏起来,称之为躲兵。待村里躲兵人陆续走完后,各家烧纸恩尽快选择一个最清净的时刻,迅速脱掉鞋,穿上袜子在自家院坝中间安稳桌子,摆上四个刀头、四个酒杯、四个碗、四双筷子和年夜饭菜,然后盛上饭,斟满酒开始烧年纸敬奉“四保将军”。躲兵人回家后,最关心的就是问自家人在烧年纸时是否很清净。若是很清净,则预感来年吉祥如意,合家欢乐;若是不清净,受到了响声干扰,则预感来年不顺,凶多吉少,全家便忧心忡忡。

“过悄悄年”活动的主办者是铺溪村的冯姓侗族人,参与者不仅有侗族人,还有其它的汉、仡佬、苗、土家等民族,“悄悄年”的传承属于历史传承谱系,严谨有其规定性,在家族中一辈传一辈,延续至今。

解放后至今,由于冯姓过年祈求清净,周边异姓都很尊重冯姓的习俗,彼此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一直沿俗至今。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少数民族局部“汉化”,导致这一民俗面临衰微。加之电视、网络等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趣味,“过悄悄年”中所包含的各种民族文化形式,在当今大部分年轻人的心目中均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同时,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科学种田,治病就医”等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有力地冲击了“过悄悄年”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习俗环境。“过悄悄年”也在悄悄淡化。

推荐石阡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侗族也感兴趣:
石阡县导航

下一篇:苗族翻鼓节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