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板凳龙
恩施板凳龙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恩施板凳龙源自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楠木园村杨家家传武术“板凳拳”,由“板凳拳”招式演变发展而来,最初形成时期大约在清末至民国初年。杨家祖居湖南,约在300年前迁移而来,数代习武,其子孙于农闲之余为强身健体,把坐的板凳当成道具耍弄表演,形似舞龙。先由一人表演,后逐渐形成经常性的、有多人参与的表演形式。在摆弄板凳的同时又配以鼓、锣、钹等响器,舞者踏节而动,或分或合,逐渐形成了板凳龙舞蹈程式。
由于板凳龙舞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农闲季节、喜庆节日中老少皆宜的文化娱乐活动。
板凳龙的基本动作共9个,即龙抬头、龙回首、龙翻身、龙抱柱、龙戏珠、龙抢宝、龙飞天、龙入海、龙摆尾。它的动作要领有五点,即圆、翻、缠、窜、转。
板凳龙玩法有多种:一是四足、三足或两足的独凳龙。两足的由二人握持组成长龙表演,也可由一人握持单独表演。三足的则由三人组成一条小龙表现其灵巧优美的穿插、旋转、飞腾等动作;二是由九条板凳组成的多凳龙。表演时二人各执龙头龙尾,另外数人举板凳于其中,形成一条长龙,或翻或转,或缠或穿,或摆或窜,风格独特。
传统套路特别讲究起势和收势,起势为一个振步,收势则是单足踩在板凳上抱拳行礼。
板凳龙作为恩施民间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中得到显现。
信息来源: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