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曲子
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关中又有“迷糊曲子”和“板凳戏”之称。
高陵曲子起源于清咸丰年间,隆盛于民国时期。高陵曲子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七八个演员,各执三弦、二胡、板胡、斗嗡、四页瓦、碰铃等乐器,自伴自唱,自娱自乐。老艺人大多一专多能,身怀多种技艺。
高陵曲子曲调丰富,在民间老艺人中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以“月调、背弓调、五更调和金钱调”等四大调为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其中月调分:“硬月调、软月调、月尾调”;背弓调分:“前背弓调和后背弓调”;五更调分:“硬五更调、慢五更调和五更一串铃”;金钱调分:“大金钱、反金钱和跌落金钱调”。此外还有:“五更鸟、一点油、乐江、湘江、哭道情、放风筝、琵琶调、十里堆、司片、海调、满江”等大调也较为常用。小调曲牌有:“西京、岗调、紧诉、慢诉、长城、采花郎、一串铃、银纽丝、连相、定岗、勾调、船调、小妹子脚和闹活调”等等。
高陵曲子的曲调在演唱当中,具有极强的表达性,例如:演唱叙事类的《双官诰》或《全家福》,运用京调,就酣畅淋漓。演唱抒情性的《五更鸟》和《阴功传》,运用五更调演唱,就会将人凄婉、哀怨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运用岗调演唱《渡林英》,能够恰如其分的展现热闹的场面和欢快的剧情。
高陵曲子既可单曲演唱,又可多曲联唱。演唱起落中间根据曲目的需要,可套唱多个曲调。但是,套曲联唱有严格的演唱套路,一般规律是:“月调起月调落”;“月调背弓起,背弓月调落”、“五更调起月尾调落”。
高陵曲子的剧目繁多,其内容异彩纷呈。有反映历史故事的,有叙述爱情故事的,但更多的则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老艺人自编自唱的剧目有:《蚂蚱灵》《脏婆娘》和《卖柿子》。传统剧目有:《玲珑塔》《朋友曲》《出关》《刺目劝学》《小姑贤》《隔门贤》和《寡妇恋爱》等等。
高陵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避方言土语,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地方特色突出。即兴而起、即景而歌、即情而寄,爱恨情仇溢于言表,既保留了民间俗曲的质朴,同时又具有自然、浪漫、狂野的情调。从结构形式上,高陵曲子可分为大曲和小曲。大曲基本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个大的片段。小曲一般没有故事,是某种感情的诉说,或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或表现人的悲伤情愁。高陵曲子的唱词,有整齐排列的、有长短句组合的,曲子词是随艺人意识流动而唱补的即兴之作,极具民间性。
陕西民间各地都有曲子传唱活动,分为东路、中路、西路曲子三大板块。高陵曲子属于中路曲子范畴。曲子起源较早,史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根据本次普查资料得知:孙金元是已知高陵县境内传唱曲子最早的老艺人之一。孙金元清咸丰七年(1857)出生,酷爱曲子,擅长三弦弹奏,以弹唱《古城会》《五虎戏》最为出名。因其能弹能唱,装谁像谁,多才多艺,故在民间有“高陵曲子师祖”之称。在他的熏染下,曲子扎根民间。经常出现在婚丧嫁娶、小孩满月及民间庙会当中。继孙金元之后的另一位艺人叫周尚礼,同治三年(1864)生,现药惠管委会中王村人。平时做生意,店铺名为“同发源”。因其爱好唱曲子,故县里的曲子艺人常云集他的店铺内,谈曲论唱。周尚礼亦是能弹能唱,他演唱的《雪梅吊孝》《黑访》曾轰动县城。尤其是农历八月初二城隍庙会,正殿演出点非他莫属,没有他的参与,小曲演唱活动无法正常开展。1945年,周尚礼自编自演的《蚂蚱灵》在县境及周边地区广为传唱,为高陵曲子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另一位曲子名家叫李文贤,1914年出生,通远镇人,擅长三弦弹奏。1951年曾任教于通远民大,专职教授三弦弹奏技法。1958年曾应邀奔赴东北传授三弦弹奏技艺。1983年3月,曾协同县文化馆对高陵曲子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出版了《民间曲子清唱》。第四位著名演唱者叫郭青海,1925年出生,张卜乡塬后村人,为高陵曲子演唱的第四代典型人物。其伴奏的四页瓦被称为一绝。四页瓦拿在他的手中,伴奏起来翻转自如,碰击铿锵有力,音色脆亮,富有极强的节奏感。他演唱的《贵妃醉酒》字正腔圆,架势稳中有奇,扮相唱腔双佳。在上述四位著名曲子演唱家的影响下,高陵曲子一路传唱至今。
高陵曲子源远流长,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高陵曲子现有成员30余人,其主要分布在高陵县的张卜乡塬后村、姬家管委会枸杞赵村和药惠管委会中王村。
2009年5月入选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年6月,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