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杆
金钱杆,又名霸王鞭、赶山鞭、打洋钱、打花棍、打钱杆等,是江口地区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江口县的双江、桃映、怒溪、闵孝、德旺、民和、官和等乡镇的十多个村寨。江口,位于贵州高原向黔东——湘西低山丘过渡地带,在江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地缘的关系,受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较大,这种外来文化与当地土司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殊的文化特征。
“金钱杆”作为江口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在逐步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它完整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一旦一丑。即由两人对舞,因旧社会有“女不出闺”的礼数,旦角一般由男人装扮,是“金钱杆”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服饰上,旦角穿汉族大襟便衣,多绣茶花、牡丹等图案,下穿百褶裙,多是红衣绿裙,衣短裙长,且裙系在上衣里面。丑角穿汉族对襟衣,镶白色云边,衣袖长于手背,裤为青蓝色,且裤脚口较大,腰间系一带子,有时还插一烟斗。在头饰上,旦角发髻在头顶,后面用披着的长发代替“线尾子”,有的用青丝帕包头将尾拖于脑后,头顶一侧插艳丽花朵。丑角用黑丝帕包头,似一圆帽。面部化妆,旦角多为“素面”粉妆,没有特殊脸谱。丑角则多为简单小花脸谱,鼻梁中画一“凸”形白斑,或在眼圈周围画一白色眼圈,或加黑色花纹,有的也在眼周围画红色眼圈,在嘴周围画一红圈,手法多样,务求滑稽。表演时,旦角或含情脉脉,或卖弄- ;丑角则竭力挑逗、极尽丑态。一旦一丑的最初表演,往往动作都比较单一,后来,经民间艺人整理创新,逐步发展到单人动作和双人动作数十种。单人动作有:翻拍杆、抛杆、拍抛杆、击肩、抬脚击腿、击地、拍杆击腿、击腰、直碰杆、击臂、跳击脚、重杆、雪花盖顶等。双人动作有:狮子戏球、古树盘根、杆戏情郎、滚龙缠腰、金丝缠球等。古树盘根:是打金钱杆的一种基本动作之一,打杆人右手握住金钱杆,身子蹲下,用钱杆两端击地,身子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杆戏情郎:是旦丑二角用钱杆相互击打对方肩部的动作,以体现男女爱慕之情。滚龙缠腰:舞者站立转动,并用钱杆击打腰部或在腰间四周舞动,如滚龙抱柱,生动逼真。雪花盖顶:舞者身子站立转动,右手握住钱杆并举过头顶,左手打击钱杆,快者如雪花飞舞,令人眼花缭乱。二旦二丑。即由四人双双对舞,基本改变了旦角由男性假扮的状况,由女性直接参与表演,舞蹈动作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和质朴健康。多旦多丑。即由六人或六人以上的男女对舞,少则六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这种表演,有的已注入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和动作都显得更加复杂化,是现代金钱杆舞蹈舞台表演和广场表演的一种主要形式。
早期的“金钱杆”是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后来成为花灯表演内容之一。在发展过程中,经民间艺人整理创新,其舞蹈动作和唱词一般都含有祈福、求财、送寿及表现男女爱情、百姓生产生活等成份。
如:表现福禄寿喜,最突出的有《开财门》,如“一路顺风来得快,特给主家开财门。表现男女爱情,如“月月都有鲜花开,我和情妹去逛街。情妹喜欢哪一朵,哥哥摘来帮你戴”等句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表现生产生活,如《十二月小唱》中有“农户人家忙春耕,不违农时最当紧”,“杀虫除草又薅秧,五谷丰登有希望”,“男儿女儿都一样,手板手背都是肉”,等句,都共同反映了金钱杆艺术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江口金钱杆与荆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研究我国荆楚文化流向的重要引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西南地区多民族的生产生活特征,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江口“金钱杆”有自然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形式。自然传承一般是在一个寨子或某个区域内因经常性表演而自然流传和承袭的形式,这种传承一般演进变化都比较大,无明确的师承关系。师徒传承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师傅从前辈那里承袭过来后,又将其传给下一任弟子。一般来说师傅都是声望较高、技艺精湛的名间老艺人,弟子都是在这方面极富天赋并聪敏好学的年轻人。
江口钱金杆作为江口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于唐宋时期,盛行于解放前和建国初期。随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原本已显得相当脆弱的金钱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逐渐衰微,为数不多的金钱杆老艺人相继离世,金钱杆传统技艺濒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