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薅秧歌
金沙薅秧歌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沙安底镇是汉族和仡佬族杂居的地方,由于田地肥沃,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薅秧歌在当地流传较为广泛。
金沙薅秧歌由两个曲调组成,一个是“老娃调”,一个是薅秧调。“老娃调”就是在每一句的末尾模仿乌鸦的叫声,歌词一般是四句为一段,中间有规律地加入衬词,帮腔的人唱的就是衬词,帮枪一般在领唱的后半句开始,歌词的内容都是唱田间的植物;薅秧调是薅秧歌的主题曲调,四句为一段,当歌词中唱到“吔”等唱词时,全体歌唱人员把本嗓变为假嗓,加强无限延长,然后再由下行滑向本嗓,这一特点在歌唱中产生两次,展示了薅秧歌的高潮,表现了众人热情欢乐的劳动情景。薅秧歌不分男女老少,最多的时候达四五十个人,演唱的语言是当地方言。
金沙薅秧歌传承谱系:第一辈:曾文学,1946年,第二辈:陈真群,1951年。薅秧歌歌词不拘一格,完全根据叙事或音乐的需要,既有七言四句式,又有长短句式,文词平实中藏机智、朴素中见幽默。曲调上既有高亢辽远、明朗奔放之声也有轻快婉转优美动情之音。唱法上有“提腔人”高音领唱,众人假声帮腔的特色。充分调动地方语言的发声特点,将各种象声词、感叹词作为衬词合理地运用其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效果。音乐曲调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作为一种劳动歌,吸收多种民间音乐元素,对研究黔北民间音乐的借鉴发展具有参考作用。
由于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除草等先进材料,已经不再用人工薅秧,薅秧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