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湖南省、浙江省地区传统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分纯蓝花布印染和彩蓝花布印染两大类:纯蓝花布布面素净,没有花纹图案,一般用以制作衣服和头帕;彩蓝花布有复杂的花纹图案,一般用以制作被面、垫单、帐檐、围裙、围腰、门帘、桌布、围布等。印染前需要经过裱纸版、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工艺的处理,入染之后还要经过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的工艺流程。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蓝印花布传入桐乡大概在元代。明清以后,蓝印花布的印染应用于民间。据清光绪年间《石门县志》记载,当时政府已专设织染局,其中在册的染匠有十九户。又据桐乡崇福、石门、乌镇、濮院等镇镇志记载,清末民国初这些地区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各处,其中影响较大、历史较长的有石门的丰同裕染坊和崇福的蓝茂丰染坊、协大染坊等。
桐乡蓝印花布题材内容按寓意可分为四类:象征寓意类,如凤穿牡丹、松鹤延年、福寿双全等;谐音寓意类,如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喜上眉梢等;比喻寓意类,如鱼跃龙门、榴开百子、三多图等;图形寓意类,如吉祥如意、万年不断等。代表作品有:传统作品《百子图》《百寿图》《福天寿地》《福禄寿喜》《国色天香》;现代作品《虎威》《牧羊图》《丰子恺漫画》《郑板桥书法》《酿酒图》《乌镇财神湾》等。其花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统图案,具有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邵阳县、湖南省凤凰县申报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24。2014年7月16日,浙江省桐乡市申报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24。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