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族织锦技艺
黔东南地区苗族过去都会织锦,但现在只有部分地区的苗族掌握这种技艺,雷山主要在郎德镇的上郎德、报德、乌流、西江、丹江、公统等地流传;麻江主要分布在下司镇的新华村、铜鼓村、摆仰村、白午村,宣威镇的龙江村、富江村、卡乌村、罗伊村,龙山乡的共和村、大塘村等。其中首推雷山县公统村的织锦最为精致、美观。
史载三苗先民女子“鸟章卉服”,说明古代的苗族人已经穿上了有花鸟图案的漂亮衣服。《楚辞·远游》载:“建雄虹而采旄兮,五色杂而炫燿。”这说明历史上苗族服饰面料讲究,绣工精细,图案奇特。为避开历代中原战乱,苗族西迁到西南的崇山峻岭,过着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把织锦方法一直传承至今。
织锦采用苗族织布的传统方法通过经线纬线的多种交织方法而直接织成有图案的布料,主要用于衣服、围腰、背带、背包、腰带等作面料。
苗族织锦方法分编织和机织。所用原料分素、彩两种。它以白纱为经,黑丝纱和白线为纬。机织即用织布机织锦,与一般的织布的设备有所不同。织平布只用两综线,而织锦用的综钱至少五个。每个综线都连着一块踩板,踩板一般有四块,通过不同踩板的踩法,所踩出的图案不一。每次只能踩两块,依次进行,或周而复始,或踩毕倒回。简单织法都是左右对称,千篇一律,一般多用于织锦带。编织即以手代替挑板或综线来交错上下分开经线的纺织方法。一些少女在上山干活或放牧时,将牵好的经线卷好上筘(短筘),随身携带,在空闲时,即以一端系于小树上,一端系于腰带,手拣经线而引进纬线。编织的花纹同机织一样。
公统织锦以细丝为经纬纱,在卧式织机上凭借储存在每一位织锦者大脑中的纹样,借助竹片挑纱和脚踩按动经纱,然后投梭拉筘,织出的锦细腻有光泽,手感轻柔,色彩淡雅,图案有飞鹭、浮萍、游鱼、小角花、寿字纹、几何纹、鞭纹等。该锦用丝之细,达到每平方厘米经纱60根,纬纱90根的水平,即约达到38升的水平。
苗族织锦纹样为几何纹样或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和人物等纹样,色彩强烈对比而又协调统一。织锦图案粗看为规整的几何纹,细看则是无数变形的动物组合,在诸多的变形动物中,往往以富贵吉祥的一、二个动物图案作主轴心,间配其它动物、植物作衬。色彩配置,或在素底上织彩,或在彩底上织素,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红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巧妙地运用复线、金银钱,取得和谐的艺术效果。织锦构图精美,用工精细,图案灵活多变而不失为协调对称,立体感强,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对织锦材料、针法、图案等研究,可以得知苗族的服饰观念、文化意识,可以解读苗族的历史以及苗族的社会形态等。苗族织锦的主要传承人代表有文秀英、余展金、余忠芬、潘国英、龙兴珍、赵元芝等。
苗族织锦虽然美观大方,但年轻一代人喜欢穿汉装,而不愿穿自己本民族的服装。其次织锦的纺织花费一定时间,需要一定技术,年轻人掌握不够。再次,年轻女孩认真学习织锦技术的人少之又少,苗族织锦面临濒危境地。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