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六盘水 > 盘州市

苗族采花节

苗族采花节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采花节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采花节是集祈祷祭祀、欢庆节日、谈情说爱于一体的古老民间习俗。主要分布于盘县的马场乡滑石板村、保基彝族苗族乡、原舍烹苗族彝族乡及周边苗族聚居区。苗族支系特多,采花节因其支系不同而异,以马场乡滑石板村的“花苗”采花节独具特色。马场乡位于盘县东南部,属喀斯特地貌,距盘县城关镇48公里,距盘县政府所在地红果95公里,东邻黔西南州安县的三板桥镇,西接板桥镇,北抵英武乡,南接珠东乡及老厂镇,全乡总面积109.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滑石板村总人口1000余人,苗族人口占96%,村里苗族文化丰富多彩,有被誉为民族民间倍低音乐器活化石——大筒箫。

苗族历史上迁徙频繁,居住分散,支系较多。盘县苗族的来历,与古时“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联系,系明初调北征南期间,由胡大海率领到贵州西部戍守之湖南城步武冈苗民,其后裔居住在盘县格所、保基、舍烹等地以及六枝特区的双夕、长寨。还有部分苗族,系明正德年间由洞庭湖一带迁往湘黔边界雷公山,又从雷公山往贵州西部迁徙,其后人定居在今六枝特区新场、堕却、羊场、箐口、牛坡及盘县的刘官、羊场、马场等乡镇。传说300年前,由于战乱,苗族人数逐渐减少,为了躲避汉人的侵扰,苗族同胞从默西大殿、安龙、关岭、兴义、广西等地迁移到盘县境内的深山中,以打猎为生。长期以来,苗族人民希望本族人像树一样枝叶茂盛且四季常青地发展,把精神、希望寄托于树,对其进行祭拜,祈盼花树能帮助实现愿望。苗族每迁移到—个地方居住,都会在周围选一个特定的地方,每年在那立上一棵树,树上扎上各种颜色的花,即称采花树。每年的正月初一、二、三、十五,全村的人都会聚在一起,立上采花树进行供奉、祈祷,开展唱山歌、跳芦笙舞、吹木叶、直箫、大筒箫、弹口弦、拉二胡等活动共同欢庆。后逐渐演变成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寻求对象;老人们喝酒聊天、交流感情的节日,苗族人民借此机会用歌声唱出自己的心声,用服饰展现自己的技巧和智慧,用舞姿舞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

采花节是苗族古老的习俗,是苗族特有的集祭祀、欢庆、交往于一体的民间节日。整个活动程序都是围绕着花树进行。采花节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也是苗家妇女展现服饰的一场合。在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十五都要汇集于当地的采花洞前,采花洞,拱为半圆,洞口北向,拱跨14米,高3米。洞口左旁有一高约2.5米的钟乳石,远望颇似一苗家少女在洞前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洞深60余米,天生三个层次,面积逐层缩小,第二层地势略高,宛如一天然舞台,台边有一钟乳石,高3米。举行选花树、祭树、砍树、妆花树、立花树、祭花树、送花树等仪式。选花树:一般是要枝叶繁茂、长势良好而且是独棵生长的绿木姜子树或杉树(四季常青),象征着长年顺利,万事如意、夫妻恩爱、感情长久、子孙昌盛、花茂果密。祭树、砍树:寨老(苗语:又子凹)说“四句”(吉祥话:四个字为一句,共四句),在花树旁用酒和鸡祭奠后把花树砍三刀,再由两名青年人把树砍下,在鞭炮轰鸣声中,由两名青年舞刀棍开路,两名芦笙手奏乐,众人簇拥着把花树扛到采花洞前绕场三周。妆花树:由女孩子在树上扎上36朵纸花,每朵花像征着一个愿望,树尖最大的那朵红花象征子女;另外在树绕上6尺红布,表示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长。立花树:经寨老推算出吉时,站在洞口、面向北,花树树根向左,寨老站在桌上说四句后(大意是寨老问:苗家人旺不旺?下面的人答:旺!),在放鞭炮声中众族人把树栽立在事先挖好的坑中。祭花树:先杀只公鸡,用鸡血祭树,寨老念口诀;再用酒祭,男女青年合唱敬酒歌;再由一男青年向一女青年敬酒,请她唱立花树的歌(歌词大意:立上一棵树,树有四个角,四个角上有4条根,树上有花有果,像星星一样亮晶晶,我们背壶来倒客酒,欢迎远方的客人)。寨老和主办人坐树下,数十对芦笙手开始绕花树跳芦笙舞(苗语叫“里印搓”)。芦笙手可以回到花树下休息,在酒坛前用细竹筒吸一气米酒。在祭花树过程中,苗族同胞有着丰富的活动内容:比服饰,比谁家姑娘花衣绣得好,色调图案协调,工艺精湛。比饮食,看谁家饭香、肉肥,饭香肉肥的人家,颂扬为勤劳人家。比芦笙舞,看谁吹的曲调优雅,节奏明快,谁的舞步协调,动作优美。采花树也为苗族男女青年提供了谈情说爱的机会和场所,他(她)通过打土电话(两截竹筒间连上一根长线,竹筒底部蒙上一层蛇皮),吹芦笙、弹口弦,吹木叶、对山歌等。青年人找到了心上人,一群群,一对对地叙唱衷肠,有的抢花背,讨信物,嬉笑打闹。男青年以抢的花背越多越荣耀,女青年则将所有花背穿上,一件件脱给那些她认为可给的小伙子,直到最里层的一件花衣为止,到了东方发白这些花背将安然无恙地还到每个姑娘手中。当然,孤单单、没有目标或心上人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不甘示弱,“喊歌”声大起,荡漾在整个山野,寂静的大地沸腾了。送花树(苗语叫“桑搓”):经祭拜后,放鞭炮;一般由寨老决定将花树送与立树的人家,立树人家的男性背着从花树上取下新背带,其他人用盘端着树尖上那朵最大的红花(表示子女)钱、米,背背带的男人边走边学婴儿啼哭,一路送去;到门口时,立树人家在此相迎,并且由立树人家中的女人将背带抱下放在干净或新的被子里,表示给他家来年生个胖娃娃和带来粮食、钱财。还有的是将花树送到一个不被人畜践踏的地方或一个岩洞里,送完花树后,主送者还要念念有词,其大意是:花树送到石旮旯,快长快大快开花。送完花树到大岩洞,发花结果保苗家。苗族采花节有个规矩:花树不倒,人不散;花树搬家,人群也跟着搬迁。送花树是采花节的尾声,整个活动就结束。

采花节是马场乡苗族同胞特有的集祈祷祭祀、欢庆节日、谈情说爱于一体的传统民间习俗。其中歌舞是苗族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山歌又如流水般在苗族人民的口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表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表达了苗族人民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采花节由原本单一的祈祷活动逐渐演变成欢庆及年青人谈情说爱、展示才华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采花节活动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象,早已引起民俗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它是苗族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其中的舞蹈、歌曲、器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采花节活动中的祭祀文化、庆典及其独特的婚俗习惯对于传承苗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花节已成为“花苗”支系的文化标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苗族采花节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习俗逐渐淡化,大多数年青人外出务工,价值取向转变,追求的是时尚娱乐,欣赏和传民族文化的热情正在丧失,传统的礼仪习惯逐渐失传,大部分民间艺术形式后继无人,使采花节习俗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濒临失传。

推荐盘州市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苗族也感兴趣:
盘州市导航

下一篇:竹王崇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