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威海 > 乳山市

乳山大秧歌

乳山大秧歌
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山大秧歌为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山大秧歌,20世纪之前境内多称之为逗会。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庆典的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传统的大秧歌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前面是执事部分。领舞人穿着大戏袍,戴着长胡须,左手擎着平顶伞,右手拿着马尾蝇甩子,用蝇甩子的不同变化来指挥队伍。领舞人以前叫“药大夫”,因他打的伞,伞沿垂悬着一些彩色布条,布条上写着各种中医药名,是祛病祈安的意思吧。他负责点报节目、活跃气氛、指挥队员们行进或起舞。他往往要现场即兴编唱歌词,唱些吉祥如意、祝福发财的话,以表示对所到之地的祝贺。他要庄谐适宜、稳健得体、扮相威严,其自身的舞蹈动作也很出色。好的领舞人多会些武术,八卦掌、少林拳、螳螂拳等招式都可以引用到他的舞蹈动作中去。配合领舞人的有香盘、彩旗、大锣、大鼓、大钹、小钹、堂锣等。像古代官宦上街一样,有打旗的,有鸣锣的,造势开道。所不同的是,官宦是为了让人避开,秧歌是为了让人聚来。

中间是舞队部分。紧贴领舞人身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舞鞭组,舞动鞭子或者彩竹。鞭舞也叫霸王鞭舞,相传楚霸王每打一次胜仗,都要在马上舞动马鞭欢庆,士兵们也折下树枝,学着霸王的样子欢舞。那振奋激昂、高亢雄壮的场面,吸引了老百姓,老百姓也纷纷效仿,逐步形成了这种舞蹈。鞭舞的道具是马鞭子,舞者按套路挥鞭舞动、变化队形。也有些地方使用的道具是彩色竹竿里面装上铜钱,挥舞时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紧随舞鞭组之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花鼓组,以舞动和敲打花鼓为主。花鼓组由青壮年男子组成,是大秧歌中最具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他们武生扮相,讲究阳刚之势、健美之态。表演时,双臂挥舞,同时用右手拿鼓槌,按节拍击打腰间的花鼓,并按规定动作左右穿插,前后跳跃,真是龙腾虎跃,气吞山河。紧随花鼓组之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女子彩扇组,舞者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动作流畅、姿势优美。各组人数也可以增加,二三十人甚至百八十人,随其村子大小而定。各组合的舞步主要是走三步、踏一步,并且相邻的两纵队中相邻的两个舞伴,要不停地交叉换位,叫“三步一隔”。

后面是自由舞部分。根据各村人才不同,往往有双人舞、单人舞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有趣的是,双人舞有固定的人物名称和表演套路,但唱词却在不断地变化着。实际上,多是把一些小秧歌连接在大秧歌后面。搭档组合有:锢漏匠和王大娘、老头子和老婆子、丑婆子和傻小子、相公和媳妇、货郎和翠花等。内容多是打情骂俏、插科打诨,力求诙谐有趣。多人舞庄严有余而诙谐不足,双人舞诙谐有余而庄严不足,前后这样一调剂,庄中有谐、谐中有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

在历史的演变中,到20世纪80年代,大秧歌表演程式分进村、串街、耍大场、演场、收场等。进村——打慢鼓点,领队人与花鼓组三进- ,横甩和礼。串街——龙在队伍前面,双行纵队,边舞边行。耍大场——进入村中宽敞地带,以“慢走阵”舞圆场,叫小龙摆尾式;再以“小盘龙”套路由领队人指挥彩扇等组向中心舞动,成众星捧月之势,大龙盘在外,表示喜庆;接着,“龙蜕皮”套路,大龙头咬尾摆成8字形。演场——以8字穿花,花鼓进,对凤舞,舞圆场,单人舞、双人舞跑旱船、跑黑驴等进场表演。收场——“龙凤斗”套路,龙对整个队,三进- ,全体参演人员向观众行三拜九叩大礼。由于人人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有的大秧歌队把行三拜九叩礼改为行鞠躬礼。

大秧歌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兼有竹、管、弦等乐器。伴奏乐谱有《快走阵》和《慢走阵》两种,唱腔有《花鼓调》《跑四川调》《大夫调》《货郎调》及一些民间小调等。

乳山大秧歌于2008年被列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信息来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推荐乳山市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秧歌也感兴趣:
乳山市导航

下一篇:胶东回水咸鱼干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