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 > 五华县

下坝迎灯

下坝迎灯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坝迎灯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坝,地处五华县县城东部,有三个行政村,下一、下二和高榕,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三万多人。

下坝迎灯闹元宵,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500多年前,下坝自然灾害严重,有首打油诗是这样描述的:住在下坝好辛酸,三年大水二年旱;遇到芒种夏至水,粮食欠收就断餐。因为灾害,粮食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为改变这一境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前面的年份不读)亲率年轻力壮的男丁和妇女挖泥筑陂,凿山引水,把油田洋漫畲河水,经油田、增坑等地引到下坝,全长30多华里。由于工程耗资巨大,周瑄公传授村民用绿竹制作彩灯、花灯出售筹集资金,历时三年,在元宵节当天完成引水工程。后来此工程受到了朝廷钦差张副使赞许,特旌匾“一方赞化”,并把引水圳命名为“周仙圳”。为庆祝“周仙圳”竣工,下坝村民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一是庆祝“周仙圳”竣工,牢记周瑄公功德;二是因为造“圳”卖“灯”,要把“灯”迎回来(客家话“灯”通“丁”),祈求下坝人丁兴旺。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下坝迎灯愈来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年元宵节下午,人们聚集在周瑄公祖屋,由族中长者主持行“三献礼”,“三献礼”过程包括洗礼、跪拜、三次献礼、宣读祭文、升灯,这一古老的祭祀过程约45分钟。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村民载歌载舞进行文艺表演,八点整,迎灯开始,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有的手擎各种花灯,有的模仿各种人物扮相,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爆竹齐鸣,沿下坝堤经观礼台,转入大新街、米行街、老街等街道和村道,到达周瑄公祖屋祭拜,点亮花灯,最后再经观礼台返回各村寨,沿途的各家各户烟花爆竹齐鸣迎接花灯,拿油灯接花灯火种,此谓“接灯(丁)”,整个迎灯过程来回行程十多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

“下坝迎灯”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有着重要的人文、社会和艺术价值。庆典活动纪念七世祖周瑄公,教育子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爱国爱乡,建设家乡,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客家文化。“下坝迎灯”民俗庆典活动把“家”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自从开展庆典活动至今,下坝周瑄公的后裔即使春节因特殊情况没有回家,但到元宵佳节无论如何一定要回来参加“下坝迎灯”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后辈们对本土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客家人的寻“根”意识。如今“周仙圳”已成为下坝及周边村民的粮食丰收的灌溉圳,为发挥“周仙圳”的更大作用,造福当地百姓,五华县委政府今年年初计划投入资金重修“周仙圳”。在庆典活动中,而村民用竹子编织的鲤鱼灯、龙虾灯、鹅灯、仙鹤灯、十二生肖灯等各种精致花灯,有的会摇头摆尾、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张嘴觅食,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周边村民和旅游者争相购买的艺术品。

下坝迎灯闹元宵,规模宏大,每年吸引了县城和周边乡镇近30万的人们前来观看,还引来世界各国的部分侨胞前来寻根祭祖。下坝迎灯弘扬祖德,传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迁移,民俗活动的传承,已流传至重庆四川宜宾成都广西梧州贺州桂林广东惠州等地。

推荐五华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灯也感兴趣:
五华县导航

下一篇:兴宁罗家通书推算法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