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白摆古
锦屏县瑶白村侗族流传摆古的古老习俗,是追忆祖先历史,创建多元文化,共创美好生活的传统活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活动至今流传于贵州省锦屏县瑶白村,瑶白村属锦屏县九寨北部侗族社区腹地,处于锦屏、剑河、天柱三县交界处,距锦屏县城41公里,海拔900米,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性气候,全村有350户1500余人,该村环境,群山叠翠,古木参天,山峦峡谷交错,形态各异,溪流、村舍、田畴别有洞天,古老的瑶白至今住有龙、滚、杨、范、龚、耿、宋、万、胡、彭等十个姓氏,瑶白的民风古朴而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历史的瑶白“摆古”属于民间说(白话)唱艺术,说的部分,侗语叫“腊耸”,“腊”是念说之意,“耸”是话或文,这里特指韵文,即侗族的“垒词”或“款词”。唱的部分古侗话叫“或板”“或”是做、搞之意,“板”是指能唱的韵文。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起源无法考究,但据当地老人口传,明末时期瑶白“摆古”已开始盛行,文革时期瑶白侗族习俗文化遭到破坏,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其“摆古”活动又逐渐开展。如今这一独特的说唱艺术经过无数沧桑后,被瑶白人牢固地扎根于自己的土地上,形成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人们不仅还在传承它,在原来的“摆古”形式上还有所发展和创新。
“摆古”活动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这一天,整个瑶白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村口用木竹扎成寨门,上面挂着青翠的鱼藤草。“摆古”地点设在中心寨的歌堂,歌堂前立有一幢木质建筑摆古楼,摆古楼挂有图案为一对男女侗民,男的扛犁具,女的着裙带银,他们追逐太阳,似在寻根起舞。上午,三声铁炮震天动地,全寨铜锣声声,生活在瑶白的广大侗民以各大姓氏为单位,组成队伍、扛着大旗、携带祭祀供品、道具来到歌堂门外举行“摆古”仪式。仪式有“拦路迎宾”、“传牛踩堂”、“服饰展演”、“踩芦笙”、“长桌摆古”、“分龙”、“交龙”、“大戏祝贺”等。“摆古”活动开始,由寨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农身披蓑衣、肩扛锄头缓缓走进“摆古”场,似乎回到远古时代,寻求耕居室地、焚香烧纸、跪拜天地祖宗。另一位老农扶着犁耙、牵着披红的水牛入堂踩堂三周。再现瑶白各族先民迁徙定居、开始农耕时代的原始情景。在歌堂的古树下,几位侗族妇女唱起了古歌,用歌“摆”着开寨历史和过去的苦情辛酸及艰苦创业的艰难,告诫人们勿忘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歌声一停,鞭炮齐鸣,大号长呼,铜锣喧天,十大姓氏的“摆古”队伍从四周进入“摆古”场地,以顺时针方向绕圈,“摆古”场上一片欢腾,大旗飘扬,男女老少上百人踩歌堂。下午,是“长桌摆古”,是“摆古”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由“引子”、“辣从”、“或板”三部曲构成。“摆古”长桌共有20多米长,一姓两张,一头是寨老,一头是古师,两边是各族姓氏的主人与族人,长桌上摆满酒菜、糖糕、水果、碗筷与牛角杯,阵势摆好,时辰一到,只见那“摆古”的古师捋捋长长的胡须、摇头晃脑,以洪钟般的声音用侗语拉开了“摆古”的序幕。“摆古”说唱中有评说、词贺、飞歌、大歌等表演形式。“摆古”的内容很丰富,及盘古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朝代更替以及姓氏来历、开寨历史、人文景观、丰收景象等。
“摆古”活动一般为期三天,每天每轮都有不同的主角和配角。白天“摆古”,晚上还举行文艺演出、民歌对唱、演大戏等。参加“摆古”活动的还有周边相邻村寨的男女青年,他们一道行歌坐月,互诉衷肠,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为媒,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恋之情。“摆古”因有大小场合之分,便有“辣从”与“或板”的音调之分,随着时间的延续,瑶白“摆古”形成一年一小摆,三年一大摆。
摆古活动中的主要作品有:《摆古结亲歌》,说的是原来瑶白村,十姓为一姓,十个家族为一族,全是主人无亲戚,父子兄弟共同商量,到婆洞结了千家亲戚,人口得到发展,土地得到开发。《摆古姓氏歌》,说的是原来的瑶白的祖先到平秋、黄门一带,白天吹破木叶,没有姑娘理睬。后全寨杀猪宰牛,共同决议,以登阿琼为界,分上下两寨,一寨为主,一寨为客,并恢复原来的姓氏,恢复原来的房族,这样方才在本寨中有了亲戚,有了各自的家族。《摆古婚俗歌》,主要讲这里有个不好的风俗,外甥(女)出众,母舅逼婚,造成亲戚、家族不和谐,才请亲戚、家族来摆古,刻碑栽在寨中,废除“还娘头”的习俗。
作为侗族传统节日,“摆古”高度集中了九寨北部侗族的各种音乐舞蹈、说(白话)唱艺术,是北侗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中民间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古师白话说唱艺术、戏师表演技能,各姓氏家族都有一批公认的代表性老艺人;二是已经形成一定影响的相对固定的乐种、歌种,拥有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和有关较大影响的代表性艺人;三是群众性的迎宾仪式,音乐歌舞踩歌堂、服饰展演等各大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代表性艺人代代相传。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统计,包括在民歌、侗族舞蹈、民间乐器演奏、大戏演唱、服饰制作等方面具有影响的民间艺人18人,传承技艺为家传和师传,其中代表性的流派传承人有6人。主要传承谱系有:龚文昌--龚志全--滚文荣--杨安亚;龚文昌--龚志全--滚文荣--滚显涵;杨昌经--杨安贞--杨安槐--杨进然;杨安槐--滚昌周--杨进然--龚富梅;杨安槐--滚昌周--杨进然--周秋桃;龚文昌--龚志全--龚武韬--滚兴吉等。
瑶白摆古是侗族人民在九寨北侗多元文化社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在“瑶白摆古”集中展示了侗族音乐歌舞艺术,如:白话说唱,吹笙踩堂,三星赐福,天官赐福,民歌对唱等。同时,“瑶白摆古”是侗族人民情感自由交流的场所,在活动期间保留一种古老群婚遗俗,是九寨侗族地区尊重女性,承认妇女地位的集中体现。
瑶白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使瑶白原始农耕祭祀的礼仪、民族迁徙、姓氏来历、婚嫁习俗等在“摆古”活动中被保留下来。通过以歌舞娱乐的形式开展祭祀活动,成为侗族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摆古”活动除农耕祭祀和民族信仰外,还传承当地民族非常重要的崇拜信息。在活动中,侗族男女可以歌传情等形式,建立较为隐秘的情侣关系。这种道德规范的嬗变不仅暗涌着当地民族对儒家封建礼教的修正,而且还表示了对人性的极大关注,外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同时,“瑶白摆古”是侗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各种音乐歌舞、说唱艺术的大展演,它集中九寨北侗文化的精髓,充分展现了瑶白村侗族文化历史的存在状况,其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底韵深厚。“摆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个稳定的民间文化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歌、舞、说唱艺术不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过活动本身使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由于“摆古”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此成为瑶白民间歌舞艺人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台。
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摆古”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亡的危机。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瑶白侗族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瑶白家族文化再也不能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颇有造诣的民间艺人年岁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更有的相继谢世,虽然每年都在举办这项活动,由于外出打工青年较多,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兴趣也越来越淡。二是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侗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侗族传统农耕文化日益衰弱、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加上旅游业发展等因素,使得“摆古”活动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一古老的北部侗族民间文化活动将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