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登高节
巴中登高节是巴中市沿袭千年历史的一个传统习俗。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日,巴中人都会和亲朋好友一起自发登上巴中城周围的望王山、南龛坡、西龛山,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登高节已成为巴中市影响最深远、市民自发参与性最强的年俗。2009年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巴中登高习俗的起源的说法有多种。
传说一:伏羲生日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先民自发- 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据传,在古代巴中人登山都要去拜伏羲庙。伏羲庙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选出其中一株古柏在庙内值班,于是这棵古柏树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它会治病疗疾、无所不能。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朝拜宗庙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毕恭毕敬地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粘贴纸人,点香火灸病。
传说二: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武则天将章怀太子李贤贬到偏远大巴山的巴州为庶人。太子到巴州的那一天是正月十六,此后每年这一天,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巴中人每年正月十六举家登高,意在新年登鼎步步高,大人小孩们在胸前和发端插上柏丫枝,意味着百命长寿驱逐病魔,历代不衰。
传说三: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巴州志《风俗》篇载,清时“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谐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佛。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帝京岁时记胜》中写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由此说明巴中人十六登高习俗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
如今,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巴中人都会举家外出,扶老携幼、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向南龛山、望王山、塔子山、阴灵山等高山进发。他们登临山顶、游山拜庙、礼佛、摸福寿、打儿洞求子、采小柏桠别在身上或头上去病驱邪,讨一个新年“身健康、步步高”的“好彩头”。在山顶的池塘边,在山峰的松柏林,在山谷的庙宇里,在山坡的绿草中,或铺上一块塑料布,或垫上一层报纸,或安放一张从农家租借的小桌,席地成圈,围桌而坐,打牌、听音乐、摆家常,小孩则奔来跑去地放风筝,放鞭炮。午时野炊,巴中人拿出准备好的腊肉、香肠、鸡鸭、水果等食物,怡然自得地沐浴着春风暖阳。如果不守此习俗,似乎这年就没完没了,新的一年就会没滋没味儿。2009年正月十六,就有30万巴中人出门“抢山头”,登高节已成为巴中市影响最深远、市民自发参与性最强的年俗。
登高时有游山拜庙、礼佛、摸福寿、打儿洞求子、采小柏桠别在身上或头上去病驱邪等风俗,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对研究巴中的民俗历史、民俗信仰、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加之多年来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偏见,有的传统习俗已经濒临绝迹,如“打儿洞求子”等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存在濒临绝迹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