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秧歌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秧歌篇
91.
冀东地秧歌
[
河北省
唐山市
滦州市
]
冀东地秧歌(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冀东地秧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以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是我国北方汉族四大秧歌之一,主要发源于原唐山境内的滦县、乐亭、昌黎、卢龙等滦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的舞蹈形式。唐山北靠长……
92.
地灯秧歌
[
山西省
临汾市
汾西县
]
地灯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一般在夜间表演,流传于汾西县9个乡镇(社区)、100多个行政村,盛行于勍香镇、对竹镇、佃坪乡以及刘家庄、西村等地。地灯秧歌旧时称古秧歌,表演时常同地灯(亦称“九如意”、“九曲阵”)一起进行表演,所以也称“地灯秧……
93.
东北传统大秧歌
[
黑龙江省
绥化
青冈县
]
东北传统大秧歌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大庆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韩明学韩淑双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青冈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王俊清东北秧歌是一种民间歌舞秧歌形式,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
94.
大同地秧歌
[
山西省
大同市
云冈区
]
地秧歌也称踢鼓子秧歌,流传于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张留庄村一带(张留庄、西万庄、羊坊、上窝寨、下窝寨五村),而以张留庄地秧歌为精。南郊地秧歌起源于清初,内容主要描写一位忠臣被人陷害而招致朝廷大兵追杀,全家人化妆为唱戏的打扮,佯装疯癫躲过了追杀的……
95.
子长秧歌
[
陕西省
延安
子长市
]
境内秧歌起源于元代,为人们劳作之余即兴作乐的一种方式,经历代演变,发展为男女混合演出,并有伞头领唱的独特艺术形式。秧歌队在扎场时,可组成各种图案,有“躁四门”、“卷菜心”、“蛇抱九颗蛋”、“秦王乱点兵”、“十二莲灯”,“串钱龙”等种。过街秧……
96.
商河鼓子秧歌
[
山东省
济南
商河县
]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0日。商河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
97.
闫家山地秧歌
[
山东省
青岛
市北区
]
200多年前,闫家山村的村民为了庆祝丰收,不管男的女的会扭的都扭动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在漫长的光阴流转中,周口路社区闫家山地秧歌不断发展,在经过恢复、挖掘、创新之后,它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去年五月,闫家山地秧歌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8.
吕梁“伞头秧歌”
[
山西省
吕梁市
临县
]
伞头秧歌流行在临县、方山、离石、柳林、石楼、中阳一带,尤以临县为盛,是一种有歌有舞、以唱见长的传统艺术形式。逢年过节来到吕梁山区的村村寨寨,就会看见身穿羊皮袄,头戴尖顶帽,手拿花伞的“伞头”,带着秧歌队,或就地打开场子,或串门走户预祝吉庆幸……
99.
神池硬架子秧歌
[
山西省
忻州市
神池
]
硬架子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雁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神池、五寨、朔州、平鲁、偏关等地,以广场地摊表演为主。关于其起源,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恶霸勾结官府,鱼肉乡民。义侠朱光祖广邀四方英雄好汉,于庙会时布阵设伏,一……
100.
亮宝秧歌
[
山西省
运城市
永济
]
亮宝,亦称蒲州伞秧歌,汉族民间舞蹈,源于永济市蒲州(今蒲州镇)一带,系蒲州先民社火祭祀活动中一种行进中仪仗形式的自我表现行为。亮为展示之意,宝即贵重物品,亮宝之法是将宝物(首饰、金银、珠宝、瓷器等)粘贴在竹篾上端,再将竹篾扎在高杆(竹竿)上……
101.
挑高秧歌
[
山西省
长治市
沁县
]
“挑高”是一种二人对唱形式,一人摇响环,一人撑雨伞,你唱我和,即兴演唱,二人竞唱,越挑越高,故名;后来又加入打击乐器,发展为挑高秧歌,在襄垣、武乡一带流传广泛。关于挑高秧歌的起源,当地流传有三种说法,分别是石勒军队乐舞说、三官祭祀信俗说、乡……
102.
大同踢鼓秧歌
[
山西省
大同市
云州区
]
大同踢鼓秧歌也称大同秧歌,流行于大同县的杜庄、吉家庄、峰峪、麻峪口等地。清道光版《大同县志·风土》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徽逐。”所谓“插秧歌”,疑即今之“秧歌”,属边舞边唱或舞中夹唱之歌舞形式。大同秧歌以舞为……
103.
水船秧歌
[
山西省
吕梁市
柳林县
]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族舞蹈形式,也是一种集体性民间广场歌舞艺术。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民众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间隙,敲锣打鼓,用来助兴,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劳动之余自娱……
104.
翼城秧歌
[
山西省
临汾市
翼城县
]
翼城秧歌也称干板秧歌,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社火小调,后经历地摊子表演唱,又移植了梆子戏中的一些袍带戏,逐渐成型。清末民初,翼城秧歌戏较为盛兴,当时全县30多个村庄有秧歌戏班,大部分戏班在50人以上,较出名的秧歌戏班分布于故城、冶中、岳庄、冷泉、……
105.
青龙满族寸子秧歌
[
河北省
秦皇岛
青龙满族自治县
]
满族寸子秧歌是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清朝的宫廷中有旗人和汉人之分,汉族女人有裹小脚的风俗,裹上小脚的女人走路颤巍巍的,身形婀娜多姿,犹如舞蹈一般,旗人也想模仿,但又不想改变本民族的习俗。因此,她们就……
猜您喜欢
东京三饼
西安饮食三绝
泗洪三宝
杭州四宝
关东三宝
李庄大三白
鄱阳三鲜
平凉三宝
煎酿三宝
梅州八大名茶
德州三宝
紫阳三宝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