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省 > 昭通市 > 巧家县

细褶子披毡

细褶子披毡

    细褶子披毡巧家县地方产品。它素以色泽洁白、曲雅古朴、结构紧凑、防雨保暖、经久耐用为特色而著名于昭通市农村。凡是在农村高寒山区长期工作的干部,都以买到巧家县制作的细褶子披毡为快。    巧家细褶子披毡制作很有考究,首先要挑选绵羊的“六月毛”,经过洗涤、脱脂、弹毛、揉踩、提褶、嵌线等复杂工序加工而成。尤其是在揉踩,提褶及嵌线等几道工序中,毡匠必须要有娴熟的技巧,方能使所加工的披毡做到厚度匀称、褶子达到100~120条的要求。经过这样精加工的披毡,可以卷起来直立地上,尺寸适中,舒卷自如。( 昭通)

擀毡---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向达《蛮书校注》引宋人周云飞《岭外代答》说:"西南蛮地产绵羊,固宜多毡毳,自蛮王而下至小蛮,无一不披毡者"。徐嘉端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说:"披毡是牧羊人的遗俗"。其实,不仅"西南"也不仅是牧羊人对披毡情有独钟,全国各地各种毡制品不下数百种,兼有衣甲两用的披毡也达十数种。在众多披毡中,巧家细褶子披毡以选料精细、制作考究、造形古朴、结构紧凑而别具一格,历史上特称为"东要披毡"。明代,细稻子披毡是向朝廷贡赋的三项内容之一。

  巧家细格子披毡长约2米,宽约1米,纵边的一边串以领绳,收缩领绳可以把披毡聚攒成六七十至一百一二十榴,卷裹成筒,坚挺如柱。披毡可披可盖,挡风御寒,遮阳避雨,四李皆宜。古代充作战士甲育,不碍乘骑,可抵御弓矢。1963年昭通出土的东晋霍彪招魂墓壁画中,墓主霍彪坐像两侧,部曲雁列,有头戴毡帽,身裹披毡,足登毡靴,手持梭标的武士,其着装的毡制品特别是披毡,与巧家细褶子披毡毫无二致。说明最迟不晚于距今169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这种披毡就已定型。

  细褶子披毡产于巧家县属的马树、-铅厂、养麦地、崇溪等地处高寒山区的乡镇。毡工以养麦地、法拉、木瓦、半管等村寨最为有名。毡工既收原料代人加工,也应邀登门擀制,有的也自购羊毛加工成品出售。披毡质量既取决于羊毛质量,也受加工技术影响。羊毛以"六月毛"为最好,毛色光润多脂,擀成的披毡不透雨,可聚攒成100榴以上;其次为"九月毛",最差的是"三月毛"。擀毡全用手工,工序为:选毛分等,将分等后的羊毛洗涤、脱脂,用弦弓弹松;卷帘,即将弹松的羊毛平匀地铺在特制的竹帘上,卷成帘筒;用热水浸发;蹬踩竹帘筒,边蹬边泼水浇淋,去掉羊毛中的杂质,使之粘贴;提褶;嵌线。尤其是在蹬踩、提褶、嵌线几道工序中,毡工必须要有娴熟的技巧,才能使所加工的披毡厚度均匀,结构致密,褶子达到100-120褶的较高要求,尺寸适中,舒卷自如。"筋骨好"、"站得直"、"褶子细"、"收得拢",是细褶子披毡基本的质量要求。

  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定东川府岁输披毡八百领,历明、清两朝,细褶子披毡贡赋成为定例。在漫长的岁月中,金沙江沿岸地区,可以当衣服、当被盖、当座垫、当睡袋,一物多用、四季皆宜的细褶子披毡,是耕耘放牧者贴身、贴心的心爱之物。到山区农村工作的干部,也以拥有一床细稻子披毡为幸运。近年来,时尚变异,细褶子披毡已不复旧时光景。但只要有牧羊人在,谁敢说"牧羊人的遗俗"不会是永远的存在呢?

推荐巧家县更多特产
巧家县导航

下一篇:皮大衣

返回电脑版